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宿白云庵。明代。王猷定。 寒镫寂照梦难成,但觉逢僧尚有情。关外客船喧野岸,枕边官马踏残更。两淮烽火人初静,千里星霜雁独征。为吊汉家辛苦月,夜深犹傍钓台明。
读留侯传书后。清代。张廷寿。 终始心为韩,美哉文成志。韩亡乃归汉,出处必以义。大义经激发,曷敢生退避。副车一击之,大索咸阳地。亡命竟保全,此事关天意。圯桥黄石公,踪迹太诡异。一卷阴符经,作用判为二。何须从景驹,无宁事刘季。长事帷幕间,六合收指臂。复韩宜说楚,抗论明义利。横阳君成贤,敢请归以事。天心固有在,成也中道弃。谒者高阳生,倡立六国嗣。窃念六国中,韩宜拜其赐。胡为借箸筹,竟拂此君议。立韩终不久,适为楚所饵。以是知侯心,计之亦巳閟。鸟啄既堪悉,鸱夷更可愧。鸟尽弓不藏,终招人主忌。信何囚且醢,此事由自致。百尔方寒心,况敢居尸位。四皓荐诸庭,可代厥躬悴。岂慕万户侯,谷城聊自庇。明哲能保身,辟谷实虚伪。
篇论学仙之事。道园先生谓费无隐独善歌之,则能知者亦罕矣。及观先生所作,非惟足以追配尊师,而使世之汩没尘埃流连光景者闻之,而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想,则是篇於世,其可少乎。著雍阉茂之岁,灯夕后三日,偶阅道园遗,欲尽和之,甫成一篇,辄为韵拘,笔弗得骋。於是行思坐维,或得一句一韵,索纸书之。越三日又成四篇,尚少大半,意殊闷闷。二十三日城南醉归,拥孤咏,连得四篇半,与未已而夜寒手龟,不能足也。明日更成二篇半,并无俗念一篇,凡十又三篇,览者幸为正焉云缕虹竿,月钩星饵,海上金鳌曾钓。蓬岛连根,昆仑无外,不比人间嵩少。返本还源,成功满行,坐待紫皇飞诏。笑令威、千岁来归,知换几番华表。谁曾伴、阿母重游,蟠桃再结,目断西飞青鸟。林屋无扃,洞天不老,铁笛一声云杪。皎皎灵台,荧荧明镜,尘土等闲昏了。看火轮、飞出扶桑,万户千门皆晓。
苏武慢 鸣鹤余音 世传全真冯尊师苏武慢二。元代。凌云翰。 篇论学仙之事。道园先生谓费无隐独善歌之,则能知者亦罕矣。及观先生所作,非惟足以追配尊师,而使世之汩没尘埃流连光景者闻之,而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想,则是篇於世,其可少乎。著雍阉茂之岁,灯夕后三日,偶阅道园遗,欲尽和之,甫成一篇,辄为韵拘,笔弗得骋。於是行思坐维,或得一句一韵,索纸书之。越三日又成四篇,尚少大半,意殊闷闷。二十三日城南醉归,拥孤咏,连得四篇半,与未已而夜寒手龟,不能足也。明日更成二篇半,并无俗念一篇,凡十又三篇,览者幸为正焉云缕虹竿,月钩星饵,海上金鳌曾钓。蓬岛连根,昆仑无外,不比人间嵩少。返本还源,成功满行,坐待紫皇飞诏。笑令威、千岁来归,知换几番华表。谁曾伴、阿母重游,蟠桃再结,目断西飞青鸟。林屋无扃,洞天不老,铁笛一声云杪。皎皎灵台,荧荧明镜,尘土等闲昏了。看火轮、飞出扶桑,万户千门皆晓。
游鼓山登大顶峰。宋代。黄干。 登山如学道,可进不可已。悬崖更千仞,壮志须万里。平生石鼓怀,独酌灵源水。峨峨大顶峰,欲往辄中止。今朝复何朝,击楫渡清泚。好风从西来,缥渺吹游子。褰褰涉危巅,万象得俯视。东南际大海,日月旋磨蚁。烟云隔洲渚,历历犹可指。城中十万家,嚣杂不到耳。郊原与廛市,琐碎如聚米。同来皆良俦,得酒共欢喜。深林更叫啸,磐石恣徙倚。摩挲陈公碑,岁月为我纪。更持末后句,归以铭吾几。
余有寒溪闻落木之句罗子为作画复赋。明代。魏禧。 左折西桥路,东皋连翠微。谁将一幅纸,写余心所思。松下闻声处,溪前独立时。寒光看不尽,日夕秋山知。
游圭峰次覆白沙韵呈刘可大年兄 其二。明代。陈经纶。 岸帻高楼谁与陪,数竿修竹数枝梅。野花啼鸟无春夏,雨迹云踪有卷开。漫把石斋诗屡诵,载思别驾马曾来。悠悠俯仰乾隆阔,一笑清风满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