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庭耳熟姚张交,诗稿受寄更三朝。象贤抱持兵火际,卒就微禄为写雕。
枣梨捆载千里致,归告家祭辞折腰。我寻棠茇后一纪,洄溯风义江天遥。
晚丁澒洞再觏子,尚手此卷珍松寥。当时题赠事偶尔,世患腾遝来如潮。
溪山胜画孰竟隐,何地乾净如僧寮?穷通修短等一覕,万劫要恃平生要。
百年可作大父行,故家文物犹票姚。
姚叔节解元属题张亨甫先生题寄按察公石田画卷。唐代。陈宝琛。 过庭耳熟姚张交,诗稿受寄更三朝。象贤抱持兵火际,卒就微禄为写雕。枣梨捆载千里致,归告家祭辞折腰。我寻棠茇后一纪,洄溯风义江天遥。晚丁澒洞再觏子,尚手此卷珍松寥。当时题赠事偶尔,世患腾遝来如潮。溪山胜画孰竟隐,何地乾净如僧寮?穷通修短等一覕,万劫要恃平生要。百年可作大父行,故家文物犹票姚。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汽车中望松花江。宋代。张素。 开窗乍见水光平,漠漠春阴未肯晴。绝似江南好风景,一川烟雨画中行。
哭钱侍御。清代。姚鼐。 能国惟君子,平时让俊民。九苞鸣大夏,一鹗降秋旻。士尽归遗直,朝方赏谏臣。如何孤有德,终叹百其身。家世昆明远,声名上国珍。青编先珥笔,白简奋当仁。受诏乘轺急,当官襆被贫。九流分混污,三族责顽嚚。始使清流重,终教恶女颦。迁官依日侧,持节度江滨。鲁酒师围赵,曾参罪惑亲。湘东辞树蕙,滇海卧诛榛。脱颖贤名旧,闻丝帝念新。云霄重起翼,风雨又司晨。授命官何择,贤劳事不均。更生徒禁闼,长孺是前薪。心苦非抟石,言高触秉钧。苟无光日照,蚤与禦魑邻。被薄焚香夜,盘空剪韭春。孤危仍不恤,溘死又谁论。节概今无两,文章古与伦。庙堂虚谠议,馆阁重诗人。昔试儒家法,招徕观国宾。登玆一片玉,忝作九方歅。晏笑铺筵会,潺湲揽袂辰。江湖漂击棹,霄汉望拖银。远慰空庭目,时烹尺素鳞。病羸增复减,儿女学兼姻。任道诚无负,论交亦有神。祝鸡从废坠,乘骥又邅迍。宇宙宏才少,风霜往迹陈。苍生卒何望,青史岂终沦。
楚正议 其二。宋代。文彦博。 大抵神存体不留,万安山下宅松楸。平生燕集歌欢友,伯寿应同泉下游。
次韵奉寄好义 其四。明代。方孝孺。 混俗非真隐,深居学避嚣。看云山映竹,坐石水通潮。道胜贫何病,神完趣独超。遗经对千古,意颇似闻韶。
自金陵得郡西归晓发梅根市舟中望九华山进退格。宋代。杨万里。 山外云浓白,峰头日浅红。横拖一疋绢,直扫九芙蓉。奔走来船里,提携入袖中。寄言杜陵老,不用剪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