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为夫妇,所愿在偕老。
谁知头白来,丧乱不相保。
我昔从一官,携汝登远道。
芙蓉荡风波,宁有几时好。
犹记东门日,别归方草草。
再拜前致辞,幽咽不能道。
手提小儿女,恸哭向秋昊。
讵识是生离,积骨白浩浩。
汝归终可安,我去事转艰。
家既异畴昔,去住亦俱难。
况乃毕婚嫁,百费萃兹年。
内方抚群小,外复给上官。
日夜声嗷嗷,孰与分忧煎。
夫妇不同苦,不如寡与鳏。
汝毋母我尤,我行偶迍邅。
人道无终乖,天运久亦还。
岂复长流荡,庶往共饥寒。
寄妇。唐代。戴良。 结发为夫妇,所愿在偕老。谁知头白来,丧乱不相保。我昔从一官,携汝登远道。芙蓉荡风波,宁有几时好。犹记东门日,别归方草草。再拜前致辞,幽咽不能道。手提小儿女,恸哭向秋昊。讵识是生离,积骨白浩浩。汝归终可安,我去事转艰。家既异畴昔,去住亦俱难。况乃毕婚嫁,百费萃兹年。内方抚群小,外复给上官。日夜声嗷嗷,孰与分忧煎。夫妇不同苦,不如寡与鳏。汝毋母我尤,我行偶迍邅。人道无终乖,天运久亦还。岂复长流荡,庶往共饥寒。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戴良。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游查山分韵得日字。明代。陶宗仪。 雪后天象清,维时月初吉。三老山中居,杖藜乘兴出。总讶神仙流,衣冠兼散逸。叩我东家门,造我读书室。主人重留连,开尊叙真率。倾写间别怀,气谊等胶漆。送别河梁上,怅然若有失。快行莫迟迟,猛虎嘷落日。
云。宋代。韩琦。 郁郁疑非雾,融融散薄阴。油然天下泽,淡若岭头心。适意自舒卷,有容谁浅深。朝来殊未起,幽谷閟龙吟。
游栖岩寺。唐代。李益。 晚上梯延洞,通宵兴莫穷。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坐久衣衫润,吟馀物象空。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迎亲途中。宋代。李若水。 久伫白云下,兹晨慰所思。一鞭游宦处,三釜及亲时。宿雨开蔬甲,薰风卧麦旗。马头浮喜色,已被鹊先知。
晋宁感兴。元代。朱自牧。 莫将官况说葭芦,一味萧条称鄙夫。老圃不禁蔬代肉,樵丁还喜炕连厨。儿音半已渐秦晋,乡信无因接鲁洙。三见秋风落庭树,年年归意负莼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