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朗读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王维在长安游历,曾随岐王在九成宫避暑。

参考资料:

1、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王维:大连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6页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鉴赏和赏析

  首联叙事,言岐王奉诏离开京城去九成宫避暑。“帝子”,指岐王。“丹凤阙”,泛指帝京宫室。“天书”,天子诏命。“翠微宫”,非实指终南山之翠微宫,而是以“翠微”为形容语,直称九成宫。山气青苍叫“翠微”,九成宫建在山上,以此相称,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静之气,既与题目的避暑相切,又开启下文的铺开描写,有曲径通幽之妙。

  颔联,颈联集中写九成官消暑胜地的景致。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罅中偷袭入来,沾惹衣上;卷起帘幔,刘镜理妆,山泉的投影即在镜中,则窒面悬瀑可知。瀑水投下峡谷,谷在林封树掩之中,透过密林,传来欢声笑语般的哗哗水声;而重重房室都在岩问绿荫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体形象化,写出一个云拥雾绕、树抱水环的胜境,这还不是如登仙界吗?尾联即顺此以夸耀收结。仙境也未必胜过此地,不必学王子晋成仙了。“吹笙”,用王子晋的典故。《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洛之间,被浮丘公接上嵩山。这个典故选择甚妙。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王维朗读

古诗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相关作品

满庭萧飒皆凡木,岂得飕飗似石溪。雪夜枝柯疑画出,

月中长短共人齐。未知何日干天及,恐到秋来被鹤栖。

尘洒衣裾客路长。霜林已晚,秋蕊犹香。别离触处是悲凉。梦里青楼,不忍思量。

天宇沈沈落日黄。云遮望眼,山割愁肠。满怀珠玉泪浪浪。欲倩西风,吹到兰房。

积晦连幽朔,长阴动十旬。

六花犹作雪,三月不成春。

细叶摇春,疏花弄影。一枝曾记簪云鬓。如何憔悴画中看,红心也是恹恹病。

墨散苍烟,水分青晕。杜娘踪迹凭谁问。暗香吹遍不逢人,湘阴月上秋魂吟。

自然体态温柔,可意庞儿奈羞。看时节偷眼将人溜,送与人些风流证候。

  蜂媒蝶使空迤逗,燕子莺儿不自由。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

别怀

人生最苦别离,柳系柔肠,山敛愁眉。金缕歌残,青衫泪湿,锦字来迟。留客醉鱼肥酒美,送春行莺老花飞。此恨谁知?今夜相思,何日归期?

朝看花满枝,暮见花辞树。东风翻覆手,骤开骤落无凭据。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赤县岂足宅,适彼昆崙隅。仙山峙九重,层各万里馀。

玉楼十二所,粲丽悉无殊。峨峨金墉城,中有王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