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朗读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译文和注释

译文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长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参考资料:

1、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170

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当时苏轼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参考资料:

1、《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102-103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朗读

古诗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相关作品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石头敲火炙黄羊,边女低歌劝酪浆。醉杀留犁不知夜,鹞儿岭下月如霜。

斫入云根便卧云,禅师真可鹤为群。数竿渐觉龙孙长,一径斜从鸟道分。

山似骨余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胆瓶印处应如许,我亦来参未得闻。

怅望倚门久,月光清满天。

念家情切切,为客鬓娟娟。

取舍之心成巧伪,夜枕髑髅浑说寐。与他南面乐非轻,不知自己无心地。

吴越飘零已十年,侵寻绿发变华颠。身閒且运陶公甓,力弱难先祖逖鞭。

兵火广陵无旧业,沟渠槜李有新田。此怀应被元龙笑,更傍苕溪卜一廛。

树里行杯坐日斜,池边立马听鸣鸦。苔阴雨暮寒青竹,水色春深静白沙。

开径蓬蒿无俗客,入城花柳似山家。百年怀抱君应识,不是淹留为物华。

万鼓风声吼屋边,老人裘裤旋装绵。

晨梳堕发知衰甚,夜枕闻鸡尚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