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汝循秀才秋试二首 其一

送汝循秀才秋试二首 其一朗读

之子非干禄,明时诏异才。短襦关外弃,弱冠洛中来。

綵笔仙郎赠,荷衣少妇裁。秋风走马处,江上雨花台。

张元凯简介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 ...

张元凯朗读

古诗送汝循秀才秋试二首 其一相关作品

连年逆虏断侵凌,圣连当天日正升。

顶相如山知美谶,绍隆火德即中兴。

红衣新熟橘,白首老书生。解渴闲呼酒,思家厌说兵。

海天风鼓浪,平野月临营。遥忆黄河北,霜寒古赵城。

凉气苏衰疾,幽情入杖藜。

月惊孤鹊起,天带众星西。

遥夜雨声急,愔愔窗户幽。

开编尧舜在,得句鬼神愁。

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

经旬客邸正相寻,君去应嗟径草深。帝子偏安犹半壁,王孙尽报只千金。

梁鸿自是难分手,范蠡何堪有隐心!好向属车勤献策,楚材莫作楚骚吟!

楔子

(末扮白敏中上,诗云)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试看金榜标名姓,养子如何不读书。小生姓白,双名敏中,乃白乐天之弟。本贯太原人也。五岁读书,七岁能文,九岁贯通六经。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但出诗一章,士庶递相传写,皆以为文才不在我兄乐天之下。先父是白参军,曾与晋公斐度,征讨淮西,战经百阵。不期被贼兵围困,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后来俺父亲金枪疮发,晋公亲来问病,对俺父亲道:"万一不讳,有何遗嘱?"俺父亲回言:"别无所嘱,止有一子,是白敏中,年少勤学,愿相公量才提拔,某死而无憾矣"。晋公泣下,对俺父亲道:"愿将军调护金疮为意,此子但勿挂怀。倘有不讳,某有一女,小字小蛮,与你令嗣敏中为妻。就将官里所赐玉带一条,留与为信。"不意父亲逝后,晋公亦辞世。某为家世相羁,一向不曾去的。我如今一来进取功名,二来吊孝,将着玉带就问亲事,走一遭去。(诗云)收拾琴书践路程,一鞭行色上西京。全凭玉带为媒证,锦片姻缘指日成。(下)(老旦扮裴夫人引院公上,云)老身姓韩,乃韩文公之姊也。夫主姓裴名度,官拜晋国公之职,不幸亡逝已过。俺先夫临危时,曾对老身说:"昔日征讨淮西,不期被贼兵所困,多亏步将白参军,挺身赴战,杀退贼兵救我。后来白参军金疮举发,俺亲身探病,说是将军果如辞世,愿将小女小蛮,与令嗣为妻。就将官里所赐玉带为信。后因白敏中居丧,不曾成就。我今日又病得重了,我死之后,那孩儿必然奔丧。若不来呵,等的他服满。你便着人寻将那孩儿来,成合了这亲事者。人有大恩,不可不报。你若违背了我的遗言,死不瞑目。"言毕而逝,后来不想白敏中,不曾来吊丧,也不通个信息。想必路途遥远,云山迢递。且慢慢的打听那孩儿在那里时,着人寻将他来,成合了这姻眷。老身止有这一女,年一十九岁,生的天资淑慎,沈重寡言,更兼智慧聪明,无书不览,无诗不读。更有一个家生女孩儿,小字樊素,年一十七岁,与小姐做伴读书。他好生的乖觉,但是他姐姐书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咏写染的都好,一番家使他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无一句俗语,都是文谈应对。内外的人,没一个不称赏他的。因此上都唤他做亻刍梅香。常记的这孩儿学言语时,舍弟韩退之,曾对老身言道:"姐姐,那樊素神俊可爱,待他成人时,与您侄儿阿章做个媳妇儿罢。"老身笑道:"且等妮子长大着看。"嗨!光阴好疾也。今日怎生不见那两个孩儿来讲书。

烟树望中迷,春流接断堤。束装迟明发,揽衣听晓鸡。

蘼芜绿遍江南路,蒲帆风轻云外度。香阁无人占镜听,倚门应念来何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