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甸孤台未寂寥,词人作赋动高霄。廿年木钵空栖舜,八彩眉毛好颂尧。
此日材华拖一绶,他时声迹最群寮。鹿园幸接阳春雪,目对霜花暑气消。
奉和孙道宣明府九日同彭云客出五仙门渡海幢登地藏阁韵。唐代。释今无。 远甸孤台未寂寥,词人作赋动高霄。廿年木钵空栖舜,八彩眉毛好颂尧。此日材华拖一绶,他时声迹最群寮。鹿园幸接阳春雪,目对霜花暑气消。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双流遗爱代王方伯作。明代。祁顺。 制锦遗芳直至今,双流祠宇倚云林。一生贞操莱公柏,千古清风子贱琴。赠典重加都宪秩,来思难尽小民心。旧时惠爱知何限,山共崔嵬水共深。
吴公宜人杨氏挽词二首 其二。宋代。孙觌。 种玉满家庭,声名重十城。哀矜游子线,愁绝小人羹。赠印连三组,书名载一旌。谁为千字诔,彷佛记平生。
归田乐。元代。仇远。 略彴横溪曲。映带短莎修竹。傍岸谁家屋。爱水护遥碧,林拥深绿。呼布谷。东里西邻才一簇。社鼓初鸣春酒熟。长衫方帽,翁醉扶黄犊。断霞倦鹊,未晚先争宿。门外月明山六六。
别妻家。唐代。孟郊。 芙蓉湿晓露,秋别南浦中。鸳鸯卷新赠,遥恋东床空。碧水不息浪,清溪易生风。参差坐成阻,飘飖去无穷。孤云目虽断,明月心相通。私情讵销铄,积芳在春丛。
上巳海目山禊饮 其二。明代。陈子升。 海目更长望,珠江云水连。因仍京洛事,飘泊楚人船。细雨滋平仲,春风愁杜鹃。当杯酣上巳,何必问丁年。
十一月初六发平夷初出滇境怅然成咏。清代。孙清元。 昆湖回望千岩隔,此去真成异乡客。一关中断界滇黔,关内晴云关外雪。长路漫漫雨雪明,销魂不待断鸿声。驿楼镫火梅花夜,便有天涯万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