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榛剪葛觅泉声,臣叔清臞足胜情。谁料楼成才一宿,竹萤明灭想平生。
听水斋杂忆 其二。唐代。陈宝琛。 披榛剪葛觅泉声,臣叔清臞足胜情。谁料楼成才一宿,竹萤明灭想平生。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
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二郎神 春寒感怀。清代。陈维崧。 饾饤天气。况是天涯羁旅。怊怅类、浮萍飘泊久,伤情处、黯然无语。且检红绵灯下看,瞥见了、深闺针缕。想当日、执手叮咛,预料春寒如许。凝伫。沈吟欲著,几番推去。任春衣、红藤箱底阁,甘领受、疏风懒雨。拟向春江传此意,奈江上、双鱼无据。恨点点杨花,叠叠青山,遮人归路。
奉寄沈提学先生 其一。明代。邵宝。 千里书来十载心,庐峰回首洞庭深。杜陵故有江头兴,楚客今非泽畔吟。赤壁紫箫仍响应,白云黄鹤竟销沈。钟期亦是人间耳,只向无人听处寻。
菩萨蛮 其三 和韵。清代。屈蕙纕。 荻花枫叶秋萧瑟。水云迢递重山隔。凉思绕烟汀。渔灯一点青。蒲帆风未稳。又阻江潮信。凉月照波心。钩人离恨深。
题石门洞。宋代。郑汝谐。 每移征棹并云根,便觉幽怀谢世喧。皓色飞来天际雪,红尘不到水边门。破荒康乐名犹在,纪胜元章字不存。但有好山容老子,何须更访武陵源。
进敬天图。宋代。程叔达。 自幸躬逢时盛治,人欣官备掌丝纶。频年馆阁更新进,屡世阶墀作近臣。忆昔中兴开六位,旋禅历数转双轮。祯符龙马南江出,宾录台垣北极陈。端拱时堂时御世,溯源清庙允尊亲。无为效舜惟恭已,受摄如尧只布仁。四海群生回泰运,万几一日起黎民。曾闻洪范平康福,尤守丹书敬胜身。昨见江湖虽饮马,将来京洛靖烽尘。吾儒所学惟诚正,稽古钦哉有诫询。四国八风生万象,九重一语定三辰。遥祈天鉴纳遗老,抃舞温和浑是春。
丙辰九日过福城。宋代。徐崧。 爽阁今初到,凭栏似镜中。一山来翠黛,双塔耸寒空。池冷芙蓉落,垣颓薜荔红。故人曾此宿,好为寄诗筒。
哭殉难十公用前韵 其九 司寇肖形孟公。明代。刘宗周。 铁干冰心古色寒,清癯犹自带儒酸。云中鸣凤先归汉,榜下惊鸿起渐磐。仕以教忠先教孝,生非求饱复求安。卞壶父子英风在,今古同情只一般。
送言上人往见径山老十四韵。宋代。张元干。 忽辞鼓山行,便作径山去。道人孤飞云,腰包咄嗟具。两边兄弟间,杨岐一条路。禅许众人参,院要大家住。无是亦无非,何喜复何怒。同粥鼓斋钟,等灯笼露柱。佛眼接竹庵,云门透圆悟。尔则有师承,心共成佛祖。可笑世上儿,妄念分毁誉。石火电光中,异竟什麽处世哲学。所得能几多,造业不知数。生死到头来,请问末后句。穷汉未必穷,富汉岂真富。入门相见时,此话莫错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