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唐代。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西风。唐代。白居易。 西风来几日,一叶已先飞。新霁乘轻屐,初凉换熟衣。浅渠销慢水,疏竹漏斜晖。薄暮青苔巷,家僮引鹤归。
六十自述四首 其一。清代。章钟亮。 春鹒秋蟀太悤忙,潦倒人间六十霜。蔬圃近来留薤白,芒鞋老去踏槐黄。渐知佳境甘于蔗,漫道文章辣似姜。屈指光阴虚度过,蹉跎非复少年场。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唐代。皎然。 大厦资多士,抡材得豫章。清门推问望,早岁骋康庄。作用方开物,声名久擅场。丹延分塞郡,宿昔领戎行。始驭屏星乘,旋阴蔽茀棠。朝端瞻鹗立,关右仰鹰扬。威令兼宁朔,英声重护羌。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身执金吾贵,时遭宝运昌。雍容持汉槊,肃穆卫周堂。排难知臣节,攻疑定国章。一言明大义,千载揖休光。践职勋庸列,修躬志行彰。优游应慕陆,止足定师张。中扆怀殊政,南州伫小康。仁为桂江雨,威是柏台霜。謇谔言无隐,公忠祸不防。谴深辞紫禁,恩在副朱方。切玉锋休淬,垂天翅罢翔。论文征贾马,述隐许求羊。肘后看金碧,腰间笑水苍。诗题白羽扇,酒挈绿油囊。旷达机何有,深沈器莫量。时应登古寺,佳趣在春冈。止水平香砌,鲜云满石床。山情何寂乐,尘世自飞扬。已遇炉峰社,还思缉蕙房。外心亲地主,内学事空王。花会宜春浅,禅游喜夜凉。高明依月境,萧散蹑庭芳。得道殊秦佚,隳名似楚狂。馀生于此足,不欲返韶阳。
南山晚步简自宣长老。宋代。郭祥正。 雨过南山紫翠深,团团仙露洒衣襟。碧云影里寒猿啸,玉涧声中怨鹤吟。期赴前林同茗酌,倦投盘石拣萝阴。凭谁寄语谢康乐,安用披榛故远寻。
赵子昂为袁清容画秋景仿大李次韵。元代。黄公望。 空江渺渺暮烟霏,轻舸应知张掾归。鸿雁恰来枫叶下,山翁未解换秋衣。
送神。唐代。王维。 纷进舞(一作拜)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来不言(一作语)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兮(一本无兮字)思繁弦。神(一作灵)之驾兮俨欲旋。倏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氵爰]。
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宋代。宋庠。 秘苑仪星地,群英得隽年。飞綏鲸浦右,供帐斗城偏。表道槐阴直,凌氛柞影圆。丛楹开玉宇,华组会琼筵。湛湛融君渥,渠渠奖士贤。银珰尊右席,绿帻佑双笾。饰喜优坊伎,均恩醵礼钱。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羶。场迥歌声合,风回舞节妍。柳疑添绀幄,鹦解啄鸣弦。臣藿心倾日,需云象在天。綈囊斋睿什,钿轴照儒篇。宝思垂霓烂,欢声抃岳传。珍台纷蹇产,翠气浩宛延。池讶阳乌浴,桥疑汉鹊填。千夫拔河索,三令夺标船。帐殿沧波匝,鉤梯複道连。瑶甍轩凤羽,云岛压鳌颠。牺觡驯灵囿,天麰蔽大田。江头拔兰紫,林下摘樱鲜。玉藻初盈沼,神芝欲冒廛。阳沟连禹洫,阴石骇秦鞭。冰静恩鱼出。园空瑞鹄旋。缭垣包井落,别渚上风烟。金埒争镳地,珠翳射雉阡。去辎雷远陌,归袂藻平川。乍集储胥外,还经馺娑前。子云嗟寂寞。无思状甘泉。
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唐代。耿湋。 章溪与贡水,何事会波澜。万里归人少,孤舟行路难。春光浮曲浪,暮色隔连滩。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故交参盛府,新角耸危冠。楚剑期终割,隋珠惜未弹。酒醒愁转极,别远泪初干。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