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
参考资料:
1、余建忠 .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2页 .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
佚名。
舟次回龙镇即景。明代。吴捷。 波光万顷秋,层石枕江流。野鸟窥人笑,山花解客愁。晴云开紫阁,岩树架青楼。唱晚渔歌乱,相期结胜游。
野草花。宋代。释文珦。 心爱无名草,閒花取次开。自能追造化,浑不假栽培。姚魏伤攀折,楩柟因剪裁。只因非世用,长得保根荄。
客杭思李常伯满粹翁及衡父子权因寄此。宋代。王令。 始予既迂疏,城郭非所乐。闻吴富山水,思往颇计校。脱身东南来,见实与闻效。吴之山棱棱,吴水清不挠。岂无适之径,以可泳以棹。而独何为然,反门自闲罩。念我西北州,数子吴莫较。正心醇无醨,粹行莹不疱。递言张圣贤。赓口唱弟孝。大非友宜当,实可师而效。我愚不敢望,时以管觇豹。进如暗赴明,退必丑厌貌。自耻以别白,疾匝天地趠。坐思朝成痴,梦遇夜不觉。山水虽素喜,实不如诲教。鸣呼何时归,作诗以自闹。
廿载都门醉浊醪,重逢岐路兴偏豪。携书笑我非麟角,落纸看君尽凤毛。
中岳乱云秋梦远,少林深雪夜禅劳。殷勤且趁吴山色,对握如椽望海涛。
与詹东图别十载馀邂逅武林邸中乞余所著诗薮余拉其绘事为报戏赠此章。明代。胡应麟。 廿载都门醉浊醪,重逢岐路兴偏豪。携书笑我非麟角,落纸看君尽凤毛。中岳乱云秋梦远,少林深雪夜禅劳。殷勤且趁吴山色,对握如椽望海涛。
秋日西湖闲泛。宋代。葛天民。 雨洗千峰晓,波涵万顷秋。菱花开古镜,莲叶度轻舟。思远人谁识,身闲世不收。望中时得句,倚櫂杂吴讴。
村居。宋代。华岳。 莫怪村居僻,村居亦可嘉。仆羸腰带艾,婢傅鬓簪花。歌罢蛙催乐,酒阑蜂报衙。门前少车马,惭愧五侯家。
代怀安王林丞上杨安抚 其十。宋代。林希逸。 一持使节两持麾,五岭依然双鹤归。见说只今杨子宅,庭容旋马地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