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版本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题白石翁画虞山古桧。明代。张渊。 虞山老桧三株青,斗坛半掩招摇星。道人丹成化鹤去,三桧夭矫飞龙形。是谁手植经千载,曾见昭明读书在。几回天上葬神仙,不独人间变桑海。古人今人绕树行,古今人去树长生。乃知劲气合元化,不与凡木争枯荣。长洲老石好异者,百里携杯游树下。浩嗟天下有树此树无,我去此树何人图?三日经营双眼力,满空苍翠移真迹。鹤骨虬筋左纽文,雷裂霜皴古秋色。日暮袖归归不得,满山风雨山灵惜。居然赠与卧云人,长啸寒风生石壁。於乎!石君诗画天下知,此笔尤为天下奇。劝君风雷当掩户,恐化蛟龙擘空去。
饯别内兄伯雨。明代。李舜臣。 明经有未遇,四十已专城。岂不荣名羡,终多怅别情。山桥冰欲合,官舍雨常鸣。赖有前庭竹,能如舅氏清。
宴逍遥堂。宋代。韩维。 朱颜绿鬓尽才良,永日逍遥宴此堂。乐事已先桃艳动,欢情仍共雪花狂。梦中身世知虚实,醉里光阴任短长。荣辰誉非那复间,无何有处是吾乡。
古诗六章送王君冕归陕西 其三。元代。黄清老。 西山三月春,万物好颜色。鸟啼自宫商,花开各红白。滔滔东流水,千里在顷刻。风雨入远林,苔痕有新箨。鸡鸣潮欲上,山月迟归客。
清虚堂六言为净梵僧作。宋代。洪咨夔。 石涧寒泉霜晓,竹岗霁月凉秋。一炷铜炉柏子,老禅破衲蒙头。
浣溪沙 七夕。明代。沈宜修。 落日妆成罢锦梭。步摇仙佩紫云罗。银河风静出金珂。青鹊妆催眉月小,紫鸾彩簇步云多。双栖玉树笑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