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忆秦娥·用太白韵。唐代。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
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双阙(jue):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崇宁二年(1103年)夏,李之仪因替范纯仁作遗表和行状,下御史狱。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词中“凌歊”一词指“凌歊台”,其遗址在今当涂县西,因此该词应写于此时。
参考资料:
1、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0-731页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宋初《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距离李白卒年(762)已经过去340年之久,这首和词,全依佚名作者《忆秦娥》韵,可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但说其为李太白所作,则甚为不妥。李白的诗歌名篇在整个唐朝流传极为广泛,即使是一首很普通的七绝,都有大量记载,而忆秦娥,在整个唐人的典籍中,没有一处记载。有专家认为,李白的诗歌由于散佚的缘故,十去七八,未收入忆秦娥情有可原。但这点早已被胡适先生彻底否决了。事实上,整个盛唐,根本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像菩萨蛮这样的词牌是在中唐(李白死后)才产生的,忆秦娥则连中唐都没有记载!现代某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总爱说一些“《菩萨蛮》《教坊记·曲名表》及敦煌曲均有此调名,李白在开元、天宝时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之类的话,而且还借此希冀证明《忆秦娥》也为李白所创。似乎忘却了胡适在《词的起源》一文中对《教坊记》做的具体考察:《教坊记》中曲调多为“后人随时添加”,因此“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辞源》(合订本)释“教坊记”条“唐崔令钦撰。一卷。记述唐代教坊制度、轶闻及曲调来源等,以开元时事为多,并录教坊大曲杂曲名三百二十四本。今通行本皆据《说郛》,有所删削,已非全书。”《辞海》(缩印本)说《教坊记》“书约成于宝应元年(762)后。”阴法鲁即认为此书“可能经过后人订补”。因此《教坊记》有曲名,并不能说明开元时已有此调名。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雨中杂诗四首 其四。明代。刘基。 离居感时节,寤寐不遑安。青灯晦壁角,檐溜如崩湍。屈指计日月,殷忧集多端。蛙黾尔何知,叫噪喧草莞。中夜揽衾裯,凄凄阴气寒。凤凰铩羽翼,卑飞避鸱鸢。抚几一长叹,声出心巳酸。
句容风雨不止次韵答夏景升正郎。明代。王缜。 冬雨连宵又彻明,冥冥天意未开晴。游丝结阵巡檐落,银竹摇风傍砌生。声乱柝鱼惊旅梦,湿欺谯鼓断残更。仰天欲借冯夷力,一洗浮云万象清。
双柳。宋代。苏辙。 我作新堂,中庭萧然,双柳寺峙。春阳既应,千条万叶,风渥雨洗。如美妇人,正立栉发,发长至地。微风徐来,掩冉相缪,乱而复理。垂之为缨,绾之为结,屈伸如意。燕雀翔舞,蜩蜇嘶鸣,不召而至。清霜夜落,众叶如剪,颜色惟悴。永愧松柏,岁寒不改,见叹夫子。聊同渊明,攀条啸咏,得酒径醉。一廛粗给,三黜不去,亦如展惠。
老至寄呈林颖叔方伯刘冰如观察。清代。刘存仁。 近事多健忘,旧事反追记。智珠任颠倒,不解是何义。乃知精血衰,冉冉老已至。童嬉诗酒游,往往入梦寐。醒后半陈人,原非缘感致。玄关不守宅,灵爽失其次。生平骨肉恩,徒抱伤心泪。明知归无期,转觉身似寄。三生过去缘,一切未来事。切勿再思量,思量乱人意。浇愁无古书,何以引美睡。村醪味浑浑,欲饮难成醉。鳏鱼长不眠,疗饥姑煮字。相思见面难,悔昔别离易。虚名真误我,浮沈困下吏。老丑俗所憎,戆直天所弃。抽身恨不早,初衣负荷芰。此行逐戎旃,展转难思议。矍铄夸据鞍,枉欲磨盾鼻。肝胆尚轮囷,形容日憔悴。嗟哉羝触藩,进退不能遂。昨夜商音来,衣裳有秋气。既老则悲伤,壮盛岂长觊。功名关遭际,福泽非神智。委心还太空,穷通任位置。
肥乡乡学诸生恭送肥乡训导刘光陛先生百韵诗。清代。崔旭。 隋陆才卓,未遑武功。绛灌绩伟,难振文风。况乎学博,化普黉宫。盘堆首蓿,镜兆芙蓉。笔虽鸣凤,韬讵娴龙。至于奋战,戈戟交功。宜命将士,谁师生童。乃投袂起,慷慨从戎。兼资文武,绝世英雄。拜手稽首,颂我明公。公处北海,山岳灵钟。霞轩稽首,颂我明公。王恭春柳,和峤寒松。词高黄绢,文选青铜。蜚声掷果,觅句支筇。从师千里,足用三冬。读书映雪,习射弯弓。文光射斗,剑气飞虹。关西夫子,贮药笼中。渊源有自,沆瀣相通。学成名下,命蹇闱中。白眉共服,青眼难逢。仅司木铎,诲我童蒙。肥乡地僻,谁振顽聋。甲寅公至,敷化雍雍。芹池秀撷,芸馆香融。捐修圣庙,櫜解囊空。主持文运,草偃风从。化行俗美,实大声洪。丙辰寇乱,倏迩山东。尾滋虿粪,毒爇狼烽。开州边鄙,逼近兵锋。乃奉宪札,奔令匆匆。从公匪懈,制腾无穹。嵎难负虎,道可当熊。更遵严令,团练乡农。遍历村落,恺劝愚矇。戈矛创造,旗帜裁缝。毁家纾难,咸荷帡幪。丁己荒旱,股动斯螽。群连乌合,翼奋鹏翀。有秋莫卜,比户谁封。食同硕鼠,集类哀鸿。戊午春暮,轸恤恩醲。公司其事,无闲始终。吏胥弊杜,鳏寡肠充。弃儿满道,谁念龄冲。捐金赎命,忧心忡忡。恩周童稚,泽及疲癃。赈期已满,公粟难供。春衣可典,母勿尸饔。藏书可卖,飧使有饛。咸知生乐,不觉年凶。迄乎己未,兵乱交讧。广平邻境,其势汹汹。又督团练,守望相同。滋除蔓章,转类飞蓬。大名七属,莫定萍踪。贤劳鞅掌,耿耿精忠。庚申海警,炮震艨艟。风尘黯黯,波浪汹汹。人情震动,贼势横纵。绸缪未雨,修筑宗墉。坚城犯险,厚值酬佣。乃铸军器,尅日兴工。乃足粮饷,图匮于丰。完守入保,孰敢疏慵。辛酉东匪,焚掠天红。村烧处处,城陷重重。书驰羽檄,军化沙虫。肥乡偏小,独扼兵冲。四月中浣,警报村翁。胡芦营外,聚蚁屯蜂。旌旗排列,矛戟磨砻。定难提剑,笞孰折葼。公闻愤激,驰五花骢。刃铦蹈白,弓劲弯彤。斑声雷震,炮火霞烘。绥交授首,兵接披胸。千军横扫,鼍鼓逢逢。右军光溃,全队分丛。云容惨淡,日色朦胧。力拼效死,誓欲摧凶。箭能耳贯,戈可喉舂。溃围而出,血染袍浓。殿而不伐,自掩勋庸。劳而不得,自失谦恭。御灾捍患,折节卑躬。丰功赫濯,雅度雍容。深沈将略,博雅儒宗。壮怀投笔,丕绩铭钟。宠邀宪眷,奏达宸聪。旂常勋茂,台鼎恩隆。锦袍璀璨,玉佩玲珑。门墙桃李,车马梧桐。揆文奋武,造帮登峰。生等从学,气质陶镕。执经座右,雪立帘栊。诘戎麾下,霜历矛鏦。见闻切切,颂祷喁喁。特书韵语,敬表私衷。
虞美人。宋代。郑元秀。 蓂飞八叶书云后。此日孙枝秀。爱他风味似吾人。都是笔头能篆、又能文。青青两鬓年方壮。儿女俱成长。要添福寿与荣华。教取一庭兰玉、共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