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唐代。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置酒签厅观荷徐判官携家酿四首。宋代。曾几。 白日红红花映阶,高高下下叶成杯。娇娆似不禁长夏,故就团圞扇影来。
恻恻吟 其九十二。明代。彭日贞。 山花迎笑忆温柔,袅袅回风舞未休。落得榆钱空满地,不堪持赠作缠头。
题冰霜俪洁图。清代。丘逢甲。 梅仙独步凤城月,雪冷冰寒鍊花骨。瑶琯吹回天地春,黯黯峤云古香发。使星南耀珠璧光,镌贞玉榜俪冰霜。图花表意出鸾手,琼华铁干生幽芳。祝梅千春寿无极,群真遍洒金壶墨。仙雏声彻闻绛宵,伫见璇题贲香国。
登黄鹤楼。清代。郑献甫。 前年我入诸侯幕,今年才访仙人鹤。地上人乘天上云,此身知到三层阁。江汉无声古水流,波澜不动春山幽。遥岚远翠若争渡,一一卷上朱帘钩。更衣不觉春寒小,凭栏但见春光好。梅花吹罢柳条生,玉笛一声青未了。楚客登高望故乡,遥看一线明潇湘。忽闻万里叫鸿鹄,归心顿欲过衡阳。登楼也识非吾土,题诗何必忘吾语。崔郎自古我自今,捶碎空拳终不武。少年五度泛晴川,曾吟七字追狂仙。山光水色只如此,兴会大似非从前。陈刘邺下两才士,员尚难中贵公子。倚楼相与对青波,翩
长安客舍,赠李行父明府。唐代。钱起。 藏器待时少,知人自古难。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凫舄傍京辇,甿心悬灌坛。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
题严陵潇洒亭。宋代。徐元杰。 天遣溪山付客星,翠屏中界玉澄泓。无边潇洒寸心远,有分登临双眼明。净洗胸中参范老,细於诗里勘元英。千年相望神相入,一脉清风要主盟。
天津桥晚望。唐代。顾非熊。 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