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唐代。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
青山欲共高人语: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高人:高雅的人。联翩:接连不断的样子。
低回:徘徊不进的样子。
愁中白:白居易《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参考资料:
1、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春作的。当时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帅建康,此后不久即入京城临安,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参考资料:
1、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开头两句由写山到写人,紧紧扣住了题目。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高人即叶衡。青山有情,高人难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不仅如此,而且对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衬作用。词里叶衡的高大形象进行了,描绘因为叶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战派官员。《宋史·叶衡传》说他“得治兵之要”。叶衡对作者极为赏识,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是对叶衡推荐的,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他“慷慨有大略”。对于这样一位“经纶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词人对此十分感激。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转突兀奇崛之笔而为低徊宛转之波,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象冲锋陷阵的铁骑。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可是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不说愁,而愁极深;虽极感慨,仍以蕴藉出之。
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但曲断意不断,其脉络仍清晰可见。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词人故意发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阕歇拍低徊沉郁的气氛一扫而光了;然而仔细体味,就会察觉到那贯穿全词的“愁”字并消失,或者说词人极力排遣这如烟雨一般的无尽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挣扎,而非心灵上的解脱。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没有关系。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故“拍手笑沙鸥”,一纵即逝;而“一身都是愁”,却如电影上的“慢镜头”在观众视野里由快放慢了。实际上“一身都是愁”是与“烟雨却低徊,望来终不来”暗中息息相关的。尽管词笔回荡曲折,然而透过层澜,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辛词盖本于此。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其言愁一也。但辛词多了“拍手笑”一层意思。不过就其形象来看,辛词较之白诗更加绘声绘色;就其感情来说,则更加挚浓深切。参阅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满了激愤忧愁。以至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胸中积郁如此,则登赏心亭之所见所感都无非“献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见,在《菩萨蛮》之中亦饱含着词人之愁,英雄之泪。某些喜剧会使有心的观众在笑声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笑和眼泪,就是似乎矛盾却又融合无间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次韵师川见和。宋代。韩驹。 使君直气旧凌空,帐下森森已八龙。倒屣休迎王节信,同舟未许郭林宗。我无草舍容朱毂,君有诗声抵素封。危坐正衿殊不惯,归从短褐醉千钟。
君向潇湘我向秦。宋代。徐积。 我望秦关方整驾,子如湘水欲登舟。马嘶山坞谁家宿,缆系江枫何处留。垄上耕随残月去,日边帆带落霞收。灞陵古恨骚人意,歌向樽前不易酬。
送徐之才赴洋州。宋代。冯山。 三河使指皆精选,八座郎官最上游。袖手看人趋要职,息肩随分领偏州。遐方暂屈严明府,旧部争迎郭细侯。常爱昔人为郡乐,不妨循吏与民休。枌榆指顾秦川近,台榭周环灙水流。阙下子牟心感慨,天涯宾客老淹留。方将振羽趋庭鹭,岂便忘机狎海鸥。青汉绕山迎隼旆,北风吹雪犯貂裘。从来恩馆深仁遇,依旧邻封窃庇庥。远别不惟思酒盏,相忘何事更书邮。郢中无和阳春曲,时寄新声欲强酬。
乘凉凤凰山。明代。释今辩。 古观新庵咫尺间,清风何处意相关。东林白业原无累,北郭黄冠亦自閒。一派松山青突兀,半边烟水碧潺湲。物情变幻谁长短,台榭依然凤不还。
诉衷情·花前月下会鸳鸯。宋代。赵长卿。 花前月下会鸳鸯。分散两情伤。临行祝付真意,臂间皓齿留香。还更毒,又何妨。尽成疮。疮儿可後,痕儿见在,见後思量。
雨中作。宋代。陆游。 方惊岁更端,不觉秋已孟。虽云暑毒俟,无奈风雨横。荷空湖面阔,叶脱树枝劲。百卉亦已衰,非复昔华盛。游子老忘归,一榻卧衰病。欲谈无客来,向壁弄麈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