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莫谈知己,我厌闻此言。最薄大梁客,欲报信陵恩。
辽海舟中 其二十二。唐代。释今无。 君莫谈知己,我厌闻此言。最薄大梁客,欲报信陵恩。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饯赠诸生赴台院试。清代。张玺。 清风绝徼靖边藩,盛典重优养士恩。鉴秉天南新扫榻,筵开海北欲倾樽。衣冠四十斯文寄,礼乐三千至道存。但愿鲲鹏腾渤海,敢言桃李尽公门。
皂罗特髻 赋包头。清代。厉鹗。 胶鬟拢罢,称滑笏吴绡,摺成如水。浅縆素额,更斜遮蝉翅。重窥镜、非关怕冷,上头初、爱道随时世。最宜淡泞,恁略施珠翠。还把一痕绵擘,衬微微红起。春愁困、莫教半卸,到残妆、秀晕分明是。碧烟抹断,看两蛾尤细。
蒙恩赐归省恭纪。明代。解缙。 文楼清晓听鸡人,独立丹墀拜紫宸。三著锦衣怀往事,两辞金阙觐双亲。吾家自信多馀庆,圣主何私宠近臣。霄汉有心惟捧日,阳和布德物皆春。
和周寺丞韵。宋代。彭汝砺。 玉津亭树雪层层,故比人间分外清。恰似江南春到处,梅花一片拆园英。
送延上人归云峰。宋代。王之道。 去年出山时,飞支正撩乱。殷勤大洪老,呵笔泻真赞。为言化菩萨,持钵江北岸。欲将说禅相,醒彼瞌睡汉,别来能几日,沤灭冰且泮。似闻妙湛师,接踵还旧观。公归勿惆怅,生死同夜旦。幸有囊中金,了此一重案。
送乔生宇归乐平。明代。李东阳。 我友中书君,十年抗师席。当时门下士,往往继科籍。乔生西南来,竦如木初植。良材就斤斧,规矩应丈尺。文场才弱冠,已破万人敌。而犹不自满,欿若字未识。朅来过我堂,每语终日夕。谈诗辨格律,论字穷点画。微言析豪芒,独诣超畛域。纷纷科举徒,未暇论与策。古文时所弃,似子宁易得。吾生好讲学,久矣抱深默。爱子方起予,胡为重行役。勖哉千里途,及此分阴惜。少年岂可恃,我已非白晰。文章未足论,太上贵立德。而师有严规,我语赘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