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1246-1302),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明代王世桢尝云 『鲜于博学,负材气,貌伟而髯,类河朔伧父。余见其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略如其人,以故声称渐不敌赵吴兴。』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鲜于枢早岁学书法,未能如古人,偶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泥淖中,顿有所悟。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著有《困学斋集》。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居庸关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其墓位于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内(杭州城西森林公园)
辟谣“赵孟頫迫害鲜于枢”
鲜于枢生于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岁;(1)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岁。他们相识于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间往来二十四年之久。虽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机会总要聚会,谈文说艺,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往来应该更加密切。本文试对鲜于枢、赵孟頫的行踪略作勾勒,以明他们之间的交往经过。
鲜于枢和赵孟頫是一对惺惺相惜的艺术知己。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绝妙晋唐帖”、“最后得玉钩”也一起“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2)在赵孟頫尚未到京师之前,鲜于枢已经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扬赵孟頫,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在赵孟頫尚沉迷于宋高宗书法时,鲜于枢又一语惊醒梦中人:令其从右军入手。自此赵孟頫得书法大进,气韵格调,游刃于晋人之间,为他成为元代书坛的书坛巨擘奠定了基础。鲜于枢、赵孟頫均擅古琴。鲜于枢觅得许旌阳手植桐,斫了“震雷”、“震余”两架古琴,并把“震余”送了赵孟頫。
元朝初年,以杭嘉湖为中心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经常举行类似“雅集”的活动。一起论文说艺、赏书观画、聆听古琴为乐事。“雅集”的地方往往是富有收藏者的家中,鲜于枢的困学斋似乎是“雅集”的中心之一。参加的人既有宋朝的遗民,如周密等;又有元朝的官吏,如乔篑成、仇锷等;既有书画名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等,也有收藏家张谦等。
鹊桥仙。元代。鲜于枢。 青天无数。白天无数。绿水绕湾无数。灞陵桥上望西川,动不动、八千里路。来时春暮。去时秋暮。归去又还春暮。人生七十古来稀,好相看、能得几度。
题董北苑山水。元代。鲜于枢。 爱山不得山中住,长日空吟忆山句。偶然见此虚堂间,顿觉还我沧洲趣。阴厓绝壑雷雨黑,苍藤老木蛟龙怒。岸石荦确溪涧阔,知有人家入无路。一重一掩深复深,危桥古屋依云林。是中宜有避世者,我欲径去投冠簪。源也世本膏粱子,胸中丘壑有如此。后来仅见僧巨然,笔墨虽工意难似。想当解衣盘礴初,意匠妙与造化俱。官閒禄饱日无事,吮墨含毫时自娱。谁怜龌龊百僚底,双鬓尘埃对此图。
题赵模拓本兰亭后。元代。鲜于枢。 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百家聚讼谩纷纭,正传宁到山中石。论书当论气韵神,谁与痴儿较形质。想当填郭断手初,帝与欧虞皆太息。昭陵玉匣秘重泉,自此中天无二日。元章老去不及见,却见苏家评甲乙。北山居士得何许,购取宁论万金直。几年僦屋客江海,宝气奎光夜相射。南来北人多健者,名色连艘金满室。应嗟我辈太痴绝,常抱蠹书论得失。
华鲸引。元代。鲜于枢。 石上桐孙美如玉,化作长鲸唤僧粥。香严一击六根开,剥落皮毛换凡骨。中郎却顾中散惊,初非爨下鸣不平。批鳞拔角就绳墨,龙门绿绮瘖无声。昔闻北溟鱼,化作天池鹏。今见横海姿,解作威凤鸣。薾然败棺材,蠢尔牛阑撑。龙腾虎变固有待,不遇赏音徒尔灵。君不见饭牛自卖亦何者,逢时自致千秋名。
赤乌行。元代。鲜于枢。 木之用髹漆,初以为美观。睹兹赤乌材,乃知漆为木之九转丹。风雨霜露不能入,所以远历晋魏犹坚完。政如厚葬用珠玉,能令血肉经千年。凡物皆尚新,惟琴独求旧。古人遗迹既已少,近作吾无千岁寿。木不断生意,雨旸犹相通。及兹生意尽,发声始与金石同。巍巍乌龙山,岩壑秀且雄。桐江在其南,溟渤居其东。长滩落深峡,灌木号巅峰。子胥朝夕鼓馀怒,子陵庙貌存高风。托根于此岂复有,凡木感化何让龙门桐。我本山林人,奔走鬓已翁。何期造物私,锡此哀吾穷。琴成灭迹入深谷,歌咏尧舜甘长终。
高尚书夜山图。元代。鲜于枢。 世人看山在山下,李侯看山向绝顶。世人画山画白日,李侯画山摹夜景。绝顶看山山更奇,夜景摹出人少知。远山苍苍近山黑,岩树历历汀树微。天高露下暮潮息,月明一片寒江迟。藏深乐渊潜,惊定安林栖。耳绝城市喧,心息声利机。古人无因驻清景,高侯有笔能夺移。容翁复作有声画,冥搜天巧为补遗。后来知有李侯之德高侯画,千年人诵容公诗。
百步洪。元代。鲜于枢。 滟滪三蜀险,吕梁天下壮。我昔过彭门,舍舟步青嶂。酾酒神龙祠,凛乎不敢向。间关一叶下,号呼百人放。篙师稍失律,身入鱼肠葬。至今仆夫辈,言之气辄丧。危哉石梁洪,势与吕梁抗。一石截中流,两山束惊浪。雷霆怒轰訇,鱼龙气慄怆。轻船汎顺风,大舰必秋浪。我行有期程,稽留速官谤。惭愧双白鸥,飘然淩滉漾。
武陵胜集得总字。元代。鲜于枢。 穷冬十日雪,户外曾未踵。念我平生友,欲往恨不勇。兹晨剧命驾,相对腹一捧。促招东林远,共念北海孔。把酒望六合,琼瑶纷总总。兴极不知休,严城钟鼓动。
念奴娇 八咏楼。元代。鲜于枢。 长溪西注,似延平双剑,千年初合。溪上千峰明紫翠,放出群龙头角。潇洒云林,微茫烟草,极目春洲阔。城高楼迥,恍然身在寥廓。我来阴雨兼旬,滩声怒起,日日东风恶。须待青天明月夜,一试严维佳作。风景不殊,溪山信美,处处堪行乐。休文何事,年年多病如削。
窦璧诗。元代。鲜于枢。 谁言河水浊,鸣镝约秦境。官军闹如蚁,城守申严警。窦璧一匹夫,欲汲困短绠。慷慨愿自效,行台可其请。从徒二十八,设伏独园静。逻骑百蹄翻,倏来落电影。勇士贵一决,犹豫失马猛。赏功不踰日,箫鼓喧市井。英风激衰软,胡以倍凄冷。
满江红。元代。鲜于枢。 诗酒名场,人都羡、紫髯如戟。今已矣,星星满颔,不堪重摘。衰老自知来有渐,穷愁谁道寻无迹。笑刘郎、辛苦觅仙方,终无益。东逝水,西飞日。年易失,时难得。赖此身健在,寸阴须惜。生死百年朝有暮,盛衰一理今犹昔。问人间、谁是鲁阳戈,杯中物。
王大令保母帖四首 其四。元代。鲜于枢。 千年郁郁閟重泉,暂出还随劫火烟。靳惜乾坤如有意,流传君我岂无缘。
方方壶苍颉作字图。元代。鲜于枢。 石间点笔撚吟须,雄览江山为发舒。脱口欲令神鬼泣,临池清逼右军书。
宝林寺。元代。鲜于枢。 越国龟峰寺,楼台曜锦翚。许询初有造,徐浩久相依。开户琅玕裂,登山窣堵危。昔闻禅板少,今见讲花飞。祷雨灵鳗跃,看云老鹤归。童烹罗汉菜,客礼国师衣。白足三千指,苍松四十围。星河上界近,烟火下方微。浮世自荣辱,深林无是非。天台五台远,何必更骖騑。
戊午十二月十二日别家。元代。鲜于枢。 玄冬尚闭藏,游子戒远涂。出门少人迹,霜露沾衣裾。强颜辞老亲,低首恋蓬庐。牵舟逆北风,堕指哀仆夫。十年赋倦游,卜筑沧海隅。既无官守责,亦作饥寒驱。宴坐固所怀,复此畏简书。仰惭随阳雁,俯羡在藻鱼。
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元代。鲜于枢。 惊流激长滩,百折怒未已。篙师与水争,退尺进才咫。技穷解衣下,力排过乃止。维时春冬交,冰雪寒堕指。我时卧舟中,起视颡有泚。迂疏一何补,辛苦愧舟子。
高邮州署秋日偶题 其二。清代。魏源。 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主此荒城。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
飞来寺。明代。黎民铎。 我来中宿峡,秋气苍满院。昔从舒州来,玉环今不见。风号恐飞去,洪洞耳根漩。僧老语不明,玄猿樛下串。四顾阒无人,松阴毛骨溅。扫石坐半响,云峦垂天面。世间多隐地,尻轮游化遍。
刚风挟雨猛于雷,地卷喧天故故豗。万骑骤驰排阵入,百川翻立拥潮回。
簸扬可是箕星好,消息还从巽卦来。我欲讼之何所作,一函封事九重开。
七月三日大风如雷拔木飘瓦势甚可畏适太常杨邃庵诗来倚韵答之二首 其二。明代。王缜。 刚风挟雨猛于雷,地卷喧天故故豗。万骑骤驰排阵入,百川翻立拥潮回。簸扬可是箕星好,消息还从巽卦来。我欲讼之何所作,一函封事九重开。
燕京四时词四首 其二。明代。胡应麟。 沈李浮瓜燕玉台,冰山雪谷倚蓬莱。珠帘百尺重重下,不放人间赤日来。
甘不剌川在上都西北七百里外董侯承旨扈从北回遇于榆林酒间因及今秋大狝之盛书六绝以纪其事。元代。王恽。 千里阴山骑四周,休誇西伯渭滨游。今年较猎饶常岁,一色天狼四十头。
社日喜晴分韵得前字。宋代。刘学箕。 夜来急雨淙飞檐,脱惊红日辉潭川。梨花有情朝露重,柳带无力春风颠。傍帘新燕低拂凉,入槛戏蝶相聊翩。今晨天气亦佳尔,一春未见兹晴暄。绿阴林下笑声好,萧鼓赛社祈丰年。金穰屡丰岂不好,米贱更苦人无钱。太公九府法已弊,楮币印出私相權。所司转变无善策,低昂用否难流傅。县官那更租税急,白纸不问黄傍蠲。穷民非负实无有,里正罚责殊可怜。吾侬虽乐此日美,釂白醉倒春风前。却愁烟雨暗春晚,米价顿长民尤煎。
诗一首。金朝。施宜生。 久坐乡关梦已迷,归来投宿旧沙溪。一天风雨龙移穴,半夜林峦鸟择栖。卖菜无人求好语,种瓜何地不成畦。男儿未老中原在,寄语鹍鸡莫浪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