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刘秉忠不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学问功底深厚,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一生在天文、卜筮、算术、文学上著述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部分诗词:
《南吕·干荷叶》、《双调蟾宫曲》、《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杨镰先生的《元诗史》就用了相当篇幅评价其诗,认为“他是元初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评价刘秉忠的文学成就,主要依据今存之《藏春集》(或名《藏春散人集》、《藏春诗集》)六卷,所收为诗和词,收诗计七律二百三十九首,七绝一百五十一首。《永乐大典》残卷中尚有一部分刘秉忠诗。刘秉忠一生写作有大量文章,但后世所能够看到的,仅有《全元文》卷一一五所收三篇。评其词作,大致可依据《藏春集》卷五与《全金元词》所收刘秉忠的散曲,今知有小令《干荷叶》一组八首和《蟾宫曲》一组四首,分别载《阳春白雪》前集卷一和《阳春白雪》后集卷一,《全元散曲》收录。其中《干荷叶》第五至第八首可以断定非刘秉忠作,则实存散曲两组八首。
刘秉忠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人们谈元词,无例外地要举出《藏春词》,清人编《历代诗余》,选刘秉忠词五首(两首误收,一首《沁园春》非刘秉忠所作,一首《干荷叶》虽为刘秉忠作但属曲而非词)。今人论元词,刘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论刘秉忠词,最有影响的文献有二:一为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二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之《藏春词》。王鹏运“谓雄廓而不失之伧楚,酝藉而不流于侧媚”二语,为刘秉忠词风格评论定调。后人研究,多由此二语生发。
早期经历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后数年因父殁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氵名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被誉为“大元帝国的设计师”,甚至元朝的国号也是出自刘秉忠的建议。
根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此后,元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收养救助制度,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从旁建言
元宪宗三年(1253)、四年和九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征伐大理、云南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诏命还俗
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皇帝采纳,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并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功勋卓著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刘秉忠还为皇帝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无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卒,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元代。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卜算子·晓角才初弄。元代。刘秉忠。 晓角才初弄。惊觉幽人梦。珠压花梢的的圆,春露昨宵重。小鼎香浮动。闲把新诗诵。坐客同尝碧月团,擘破双飞凤。
浣溪沙。元代。刘秉忠。 桃李无言一径深。客愁春恨莫相寻。看花酌酒且开襟。白雪浩歌真快意,朱弦未绝有知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朝中措 赋赠章仲一。元代。刘秉忠。 衣冠零落暮春花。飘卷满天涯。好把中原麟凤,网来祥瑞皇家。白云丹嶂,青泉绿树,几换年华。认取随时达节,莫教系定匏瓜。
朝中措 书怀。元代。刘秉忠。 布衣蓝缕曳无裾。十载苦看书。别有照人光彩,骊龙吐出明珠。天人学业,风云气象,可困泥涂。随着传岩霖雨,大家济润焦枯。
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元代。刘秉忠。 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晓起清愁酒盎空。清愁缘底事、别离中。登临无地与君同。青山色,山外更重重。落尽海棠红。蔷薇新破萼、露华浓。牡丹芳信一帘风。寻幽梦,曾到小园东。
小重山·晓起清愁酒盎空。元代。刘秉忠。 晓起清愁酒盎空。清愁缘底事、别离中。登临无地与君同。青山色,山外更重重。落尽海棠红。蔷薇新破萼、露华浓。牡丹芳信一帘风。寻幽梦,曾到小园东。
漠北云南路九千。旧年鞍马上、又新年。玉梅寂寞老江边。东风软,杨柳得春先。斜月照吟鞭。可人难似月、缺还圆。桃花流水杏花天。欢娱地,谁斗酒尊前。
小重山·漠北云南路九千。元代。刘秉忠。 漠北云南路九千。旧年鞍马上、又新年。玉梅寂寞老江边。东风软,杨柳得春先。斜月照吟鞭。可人难似月、缺还圆。桃花流水杏花天。欢娱地,谁斗酒尊前。
江月晃重山。元代。刘秉忠。 太白诗成对酒,仲宣赋就登楼。思乡怀古两悠悠。黄尘路,风雨鬓惊秋。三岛云随鹤驭,五湖月载归舟。青山西塞水东流。功名好,欢伯笑人
江月晃重山。元代。刘秉忠。 红雨斜斜作阵,绿云碎碎成堆。武陵溪口几人迷。桃花水,流入不流回。夏日董风殿阁,秋宵宝月楼台。仙凡境界隔尘埃。青鸾客,归去又归
鹧鸪天 酒。元代。刘秉忠。 酒酌花开对月明。醒中醉了醉中醒。无花无酒仍无月,愁杀耽诗杜少陵。三品贵,一时名。众人争处不须争。流行坎止何忧喜,笑泣穿途阮步
太常引·长安三唱晓鸡声。元代。刘秉忠。 长安三唱晓鸡声。谁不被,利名惊。搅镜照星星。都老却、当年后生。山林苍翠,江湖烟景,归去没人争。休望濯尘缨。几时得、沧浪水清。
鹧鸪天·残月低帘挂玉钩。元代。刘秉忠。 残月低帘挂玉钩。东风帘*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红叱拨,翠骅骝。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
太常引·桃花流水鳜鱼肥。元代。刘秉忠。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笠,绿蓑衣。风雨不须归。管甚做、人间是非。两肩云衲,一枝筇杖,尽日可忘机。之子欲何为。归去来、山猿怪迟。
太常引 鲁仲连。元代。刘秉忠。 当时六国怯强秦。使群策,日纷纷。谈笑却三军。算自古、谁如此君。一心忠义,满怀冰雪,功就便抽身。富贵若浮云,本是个、江湖散人。
太常引 武候。元代。刘秉忠。 至人视有一如无。见义处,便相扶。三顾出茅庐。莫不是、先生有图。拯危当世,觉民斯道,佩玉已心枯。遗恨失吞吴。真个是、男儿丈夫。
残春咏怀,赠杨慕巢侍郎。唐代。白居易。 位逾三品日,年过六旬时。不道官班下,其如筋力衰。犹怜好风景,转重旧亲知。少壮难重得,欢娱且强为。兴来池上酌,醉出袖中诗。静话开襟久,闲吟放醆迟。落花无限雪,残鬓几多丝。莫说伤心事,春翁易酒悲。
寄五清先生。明代。何景明。 地比天南一寄声,楚山蜀道两关情。他乡岁月仍羁旅,故国风尘尚甲兵。张翰本非思玉鲙,谢安终不忘苍生。遥瞻山斗徒劳仰,苦恨江湖不易行。
长江万里东入海,南极苍梧北踰济。龙骧万斛驾洪涛,去日酸辛归日熹。
画师夙昔谙行色,鹅溪半幅留真迹。入门妩媚各有怀,谁念山巅望夫石。
予读近时人诗有咏潇湘八景者辄用效颦以消馀暇 其七 远浦归帆。元代。岑安卿。 长江万里东入海,南极苍梧北踰济。龙骧万斛驾洪涛,去日酸辛归日熹。画师夙昔谙行色,鹅溪半幅留真迹。入门妩媚各有怀,谁念山巅望夫石。
渡河阅兵。明代。申佳允。 春风百里大河清,酾酒临流欲洗兵。帆影低垂迷野渡,浪花高溅射霓旌。登舟气夺萑苻魄,鸣镝音连欸乃声。青野尘恬烟火寂,桑麻踏遍话阴晴。
减字木兰花(杨梅)。宋代。沈瀛。 渴心先止。惟有杨家梅可喜。争笑梅风。空怨楼头角数通。甜浆酿酒。紫气结成千日寿。不奈人何。化作飞星处处多。
即事感怀八首 其一。近现代。方鹤斋。 北道惊闻杼轴空,万家蚕食竟成丛。只馀鸦影飞残日,无复鸡声透晓风。搜粟令悬都尉宅,卖瓜人住故王宫。牛羊到此皆狐兔,井里萧条猎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