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翊黄,[唐]字坤舆,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官大理卿。工正书,长庆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张诚碑,为其所画。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崔邠。试题为《山出云诗》等。武翊黄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学惊人。曾三试独占鳌头。人称"武三头"。入仕后于大和年间官至大理卿。晚年为美色所惑,为美妾而虐待发妻卢氏,犯众怒。虽然宰相李绅为其辩解,然仕途政敌甚多,不容于朝,流落他乡至终。武翊黄善书法,尤工楷书。长庆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张諴碑即其所书。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洛阳出了第二个状元武翊黄。他是偃师缑氏人,字坤舆。此人来历不简单,一生传奇经历也颇多。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如果连续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即属三级连跳,均为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的,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只有14人如此辉煌过。而我们这个洛阳老乡,就取得了这样骄人的成绩。
武翊黄能连中三元,与他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分不开。他的曾祖父武平一长于文学,官至考功员外郎;其祖父武就官至殿中侍御史;其父武元衡,在唐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也是唐代著名大臣。
武翊黄中了状元后却犯了一个大错,和他妻子的随嫁婢女薛荔谈起了恋爱。这薛荔姿容俏丽,把武翊黄迷得颠三倒四。他越看结发妻越不顺眼,于是长期虐待妻子,受到舆论强烈谴责,朝廷为此要贬他的官。当时的宰相李绅,与武翊黄有同窗之谊,出来为他说情,终是无济于事,最后武翊黄只好流寓他乡。
瑕瑜不相掩。唐代。武翊黄。 抱璞应难辨,妍媸每自融。贞姿偏特达,微玷遇磨砻。泾渭流终异,瑕瑜自不同。半曾光透石,未掩气如虹。缜密诚为智,包藏岂谓忠。停看分美恶,今得值良工。
茧窝告成晓起遣兴。清代。张印。 秦中二月初,偶辟小瓜庐。人倦胜判酒,花疏称读书。持颐思昨梦,整发答新居。及取春光好,他时恐不如。
训蒙绝句 九思。宋代。朱熹。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但得用心纯熟后,自然发处有思随。
诉衷情 枯荷。清代。庄盘珠。 再来池畔,忽然秋已如此。斜阳冷贴烟波,还记小荷未放。谁料酒人都去,剩个蜻蜓,立西风呆想。收兰桨。甚处吴娃越舫。折枝残叶,几日空凝望。湖堤上、一宵冷雨,潇潇不住,又添清响。再也休怊怅。
送陈漫翁教授官满赴都下。宋代。戴栩。 嫩黄千点糁槐枝,此别诸生倍所思。判牒署名书字小,开经酬问具餐迟。竹边亭在谁招隐,囊里书成合济时。东府主人偏爱士,为歌厦屋杜陵诗。
金丹诗四十八首。宋代。张继先。 乘龙驾鹤不须惊,此是金丹一粒灵。五色云龙腾海底,九回风虎到天庭。琼花合处看壬癸,紫府交时藉丙丁。此理要明非下士,除非名是少微星。
归园田居·其五。魏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过匡庐山阴雨诸峰不得见用张太史韵二绝 其二。明代。黄仲昭。 五老诸峰锁翠烟,瀑声依约听潺湲。奇观又负平生望,欲诉山灵孰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