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
青年时代曾师事汪道昆、王世贞;后倾心“公安派”。交游极广,与戏曲家张凤翼、汤显祖、屠隆以及袁宏道兄弟等的友谊都很深,与李贽也有过来往。他曾长期生活在南京、苏州等地,晚年住在黄山,专心整理著述。潘之恒一生爱好戏曲,曾多次主持“曲?”活动。他写了许多文章,详细记录了从隆庆四年(1570)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整整50年间昆山腔演出的许多具体情况,保留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总结、分析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丰富了中国戏曲理论宝库。潘之恒认为,戏曲是“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显陈迹于乍见,幻灭影于重光”,目的是“悟世主而警凡夫”。他主张戏曲表演必须从生活出发,“以情写情”,反对简单、生硬、机械摹仿。他认为“为剧必自调音始”,必须“先正字,而后取音”。他要求演员必须掌握“曲余”的技巧,要用饱满的感情,唱出曲中的余韵,使人感到余音袅袅,其味无穷。他从“度”、“思”、“步”、“呼”、“叹”五个方面,论述了表演艺术应该注意的许多具体问题。他认为表演一定要注意分寸,合乎规矩、节奏。只有“浓淡繁简,折衷合度”,演出才能得其意,传其情,收到良好的效果。潘之恒的这些意见,对于帮助演员提高表演艺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当时人们都把他视为“赏音”,誉为“独鉴”。许多人还认为,演唱昆山腔,只要得到他的称许,就算有了定评。潘之恒一生和演员关系极为密切,他曾怀着极大的同情,为全国各地的许多女演员写了不少小传,因而获得“姬之董狐”的称号。潘之恒生活在昆山腔正走向全面繁盛的历史时代,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看戏、评戏,尤其在评论戏曲表演艺术方面,成就最为突出。
潘之恒的戏曲评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潘之恒论戏曲表演艺术的文章和所写演员小传都收入他的综合性著作《亘史》和《鸾啸小品》中。
娄江谒二王先生墓途中述怀。明代。潘之恒。 祗园澹圃各荒芜,绵竹寻师事岂诬。积翠丹台空集凤,杀青玄草尽传乌。惊心尘土双埋玉,挥涕河山一束刍。怅望新阡松柏路,敢从青树问荣枯。
昆山听杨生曲有赠。明代。潘之恒。 板桥南岸柳如丝,柳下谁家将叛儿。《白苎》尚能调魏谱,红牙原是按梁词。雨添山翠通城染,潮没堤痕去路疑。年少近来无此曲,旧游零落使人悲。
雨后同钱象先王德操王房仲游虎丘。明代。潘之恒。 客怀岑寂后,无复更寻幽。积雨沉鲛室,新云簇虎丘。树高能半塔,山浅亦藏舟。为问千人坐,曾消几日愁。
慧庆寺访无怀如庵印宗三开士。明代。潘之恒。 寒山东一曲,云是白莲溪。寺僻居桥左,林深到竹西。波生梁日动,梵出径云迷。莫漫嗟无侣,禅枝喜共栖。
游楞伽山。明代。潘之恒。 移棹出横塘,悠然见上方。天从湖尾缩,山带树容苍。客病消茶碗,禅心醒石床。翻怜台畔草,尽作苾刍香。
西陵逢杨五。明代。潘之恒。 一番秋色落蘼芜,莲子香残更技蒲。击楫似邀桃叶渡,看花空忆莫愁湖。凄凉古堞悲遗事,寂寞荒园问旧垆。怪杀钱塘城外柳,夜来栖尽白门乌。
春燕。明代。潘之恒。 海燕留空垒,逢春几度归。引雏将唶唶,识主故依依。解语欺黄鸟,谋身尚黑衣。莫嫌泥滓污,曾向玉楼飞。
白下逢梁伯龙感旧二首。明代。潘之恒。 梨园处处按新词,桃叶家家度翠眉。一自流传江左调,令人却忆六朝时。
赋得千山红树送姚园客还闽 其二。明代。潘之恒。 落叶萧萧路,秋风湖上波。到家红树少,不怨客愁多。
赋得千山红树送姚园客还闽。明代。潘之恒。 秋岸繁华景,红霞万树春。西风无限意,吹尽送归人。落叶萧萧路,秋风湖上波。到家红树少,不怨客愁多。
虞美人·玉钩弯柱调鹦鹉。五代。冯延巳。 玉钩弯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搴帘燕子低飞云,拂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答助甫。明代。黎民表。 楚客登楼赋不成,四愁知尔有诗情。才人久未还宣室,明主今犹问广平。风雪夜回千里棹,雁鸿春送五云声。相思暂把蘼芜草,早晚潇湘计去程。
汪和叔新种庭竹索题。明代。区大相。 种君庭下竹,邀我中林人。入牖摇疏翠,临阶扫俗尘。秋声风际劲,寒色雨中新。万个沧江上,茅斋滋绿筠。
送人过卫州。唐代。杨巨源。 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閤最淹留。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汪比部迁庆阳守问之。明代。王世贞。 吾爱汪夫子,虬髯凌紫烟。诗仍我辈读,官得众人怜。北地逢贤守,匈奴可近边。几时驱马发,雪里渡秦川。
送程七表弟知泗州。宋代。苏轼。 江湖不在眼,尘土坐满颜。系舟清洛尾,初见淮南山。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持此娱使君,一笑簿领间。使君如天马,朝燕暮荆蛮。时无王良手,空老十二闲。聊当出毫末,化服狡与顽。勿谓无人知,古佛临涛湾。赤子视万类,流萍阅人寰。但使此可人,余事真茅菅。
次韵赵承之寄保德倅王粹公。宋代。苏过。 王谢风浪不愧前,碧梧翠竹总森然。好归禁琐持簪橐,却卧关河阅岁年。目送秋鸿凌绝漠,坐传烽火到甘泉。笑君坐啸空斋冷,庭下蒲鞭无可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