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庄昶“自幼豪迈不群,博嗜古学,文采过人”。
景泰七年(1456)乡试中举人。
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当时主考官刘定之、柯潜阅卷时赞叹曰:“江浦何如山川而生斯人耶?”
庄昶喜欢在诗中讲道,为明代中期性气诗派的代表作家。
庄昶对民间疾苦充满同情,他在《端午食赐粽有感》一诗中曾写道:“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千官晓缀紫宸班,拜向彤墀贺重午。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天思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厨挽飞粟。君门大嚼心岂定,谁能持此回凋残。小臣自愧悠悠者,无术救时真素餐。”这首诗通过端午节时,皇宫中觥筹交错、鼓乐升平和江淮一带米贵如玉、饥民遍野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然而无术回天的复杂心情。
成化三年十一月(公元1467年),明宪宗朱见深不顾国库空缺,边境离乱,拟于元宵节大张灯火,令朝廷文官献诗进赋,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庄昶与翰林院编修章懋、黄仲昭一道上《培养圣德疏》,“……今烟火之举,恐非尧舜之道,烟火之诗,恐非仁义之言……”,此举触怒宪宗。宪宗认为他们“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实为妄言”,廷杖二十,贬谪为桂阳州判官。章、黄二人也同时被贬。
此前,他们的好友罗伦也因言事被黜,轰动京城,时称“翰林四谏”。由于群臣力谏皇上,为庄昶求情,乃将庄昶改调南京行人司左司副。
成化七年,庄昶父母相继亡故,按封建礼仪“丁忧”,回到原籍浦口。丧除,他不愿再为官,隐居定山二十七年,以诗书自娱,教授生徒。
隐居期间,他生活清贫,洁身自好,有时以野菜充饥,却经常省下钱粮接济贫民。
成化十八年,浦口闹饥荒,庄昶不但自己赈济家乡百姓,还劝有粮者在寺庙中施粥,以救饥民。他从不接受官僚的赠与。庄昶房屋破漏,江苏巡抚王恕欲赠白银十五镒,他拒绝说:“私室可官办乎?”
当时,过往但尚未上任的官吏拜访庄昶,他在别馆接待,已经上任的,他概不接待,因此自号“木斋”。庄昶隐居定山,建有定山草堂,在草堂左右以石堆垒假山,植以青竹数千竿。庄昶自己写道:“予在定山种竹,天峰阁左右各千余竿,有若屏然。每大雪,竹更苍翠,予坐其间,意甚适也……。”草堂旁有天峰阁、半云亭、霁月溪等,还建有春风亭、溪云亭、活水亭、鸢飞鱼跃亭、回海亭、天地一我亭、东顾亭七亭。因在“珍珠”、“卓锡”二泉合流处建“双泉桥”、“活水亭”,庄昶又自号“活水翁”。
明代奉父命从师庄昶的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征明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访庄昶,曾写下《谒庄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诗。诗曰:“十亩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转乱流间。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访高贤暂得闲。竹圃氓云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独堪羡,国事人非不可关。”
隐居期间,礼部曾多次下文让他回京供职,他弃之不理,以至遭到大学士丘濬的诽谤。
弘治七年(1494),巡抚何鉴亲自入山劝行,才勉强从之。然因丘濬等人的阻挠,乃复为南京行人司副,后擢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复出不到2年,因患风疾,再次回到定山。
弘治十二年(1499),张昶病逝,终年62岁。在他去世后,许多地方官民为他请祀“乡贤祠”。嘉靖年间,江浦县建“定山祠”纪念他。
天启初年(1621),被明熹宗追谥为“文节”。
他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在继承程朱理学方面有许多见解颇得时人和后人赞同,故有“理学家”之称。留有《定山文集》10卷,收入《四库全书》。
石翁见寄次韵 其一。明代。庄昶。 逍遥游侣远来寻,万仞烟霞一片心。难向眼前人说得,眼前人只解乡音。
钟钦礼画牛。明代。庄昶。 东风渺渺平原绿,几鼻浮江春带犊。短蓑耕罢一犁归,数亩山陂雨初足。薄田我亦耕定山,六角未能终日閒。一笑还寻饮牛处,夕阳疏柳前溪湾。君不见江山万古驱牛样,用则耕田閒则放。
公留宿天峰草阁数日告别奉赠以诗。明代。庄昶。 青山久不拜车尘,忽坐天峰草阁春。十载别离浑梦寐,一言天地几经纶。平生意气那杯酒,明日梅花是故人。送上孤舟还又拜,满江烟浪欲无津。
病眼真州两日船,白头东坐马鞍眠。平生谁遣山林脚,老去天还凤鸟缘。
梦寐寻常频万里,心交三百几同年。春江欲采香蘋去,与共明朝别酒传。
公已舟往仪真予追送之六合道中有作。明代。庄昶。 病眼真州两日船,白头东坐马鞍眠。平生谁遣山林脚,老去天还凤鸟缘。梦寐寻常频万里,心交三百几同年。春江欲采香蘋去,与共明朝别酒传。
赠星命者和东白先生。明代。庄昶。 人间几许卧谁龙,谈命谈星半醉中。且莫相逢开口易,老夫富贵是苓通。
上西涯先冢和程学土。明代。庄昶。 肯将黎杖负康强,采药寻诗每日忙。庞老尽容吾拜晚,泷冈真托此碑长。高名岂更垂今日,厚德何惭盖一乡。墓木我来今渐拱,可胜哀泪到淋浪。
读谢叠山与刘忠斋书。明代。庄昶。 尽把夷齐许后身,荐贤当日果何人。山中宋史人希见,元是忠斋也宋臣。
天全亭为秦方伯作。明代。庄昶。 天人此著岂空私,可向龙山浪一诗。肝肺自家真许照,古今何感不容知。百年鼎鼎成今日,造化憨憨说小儿。论到山亭仍及此,莫从将圣得痴疑。
溪山和东川。明代。庄昶。 醉点溪花看水流,白云留我此溪头。不知川上无穷意,数到濂溪是几秋。老兴正狂花亦舞,天几如此鸟频讴。钓台正在无人处,天送先生到此游。
寄淮安邝同府。明代。庄昶。 江雨黄紬梦觉时,行藏肯与别人知。秋来若见江门月,读烂前年送别诗。
答允崇 其一。明代。庄昶。 江山随处便堪留,何物公眉肯上愁。天地此杯那可失,古今同气自相求。晚峰残雪诗都画,暖日晴江客有舟。开卷英风高格在,二公元不数苏州。
手未摊书意已留,兄知拈掇弟知投。门庭诸父无遗蛊,馆谷经师更善谋。
盘错几年都利器,楅辕前日有童牛。儒生回首吾家季,弱冠当年应鹄头。
寄雷震东读书塾湖并寄震场诸昆弟 其三。明代。庄昶。 手未摊书意已留,兄知拈掇弟知投。门庭诸父无遗蛊,馆谷经师更善谋。盘错几年都利器,楅辕前日有童牛。儒生回首吾家季,弱冠当年应鹄头。
和韵赠东川别东川至先与余游黄山。明代。庄昶。 白帽何来坐我斋,衣裳片片是云裁。便同云水千峰去,也做神仙两月来。世路可终无活水,乡山元旧傍天台。相逢眉宇居然别,莫怪山中伴侣猜。
重过庄严寺观大树。明代。庄昶。 定山居士老騃痴,又作庄严大树诗。老去万无元宿在,种时多只此山知。不分孔墨依身世,无补兴亡过汉隋。斤斧欲寻吾手病,力扶名教古人谁。
宿白家川。明代。庄昶。 浅滩还离寸胶前,稍稍频催上水牵。偶到人家多处夜,远随明月各湾船。客非逆旅愁难到,鼓合邻灯醉不眠。向晓听鸡还乱发,欲将行止问河烟。
送景武主事奉使湖南。明代。庄昶。 虚名肝胆更无疑,下马金台便与诗。绝学高山那此念,应魁敷五是吾师。眼中人物公何去,病里行藏我自知。万里轻舟真莫问,空江残雪寄书迟。
寓怀十二首 其七。明代。胡应麟。 弱龄负奇尚,雅志诵坟史。访岳怀尚生,浮湘慕迁史。杖策游中原,邂逅二三子。裘马何翩翩,招要共生死。经过渐离辈,感激昭王士。黄金空崔嵬,所愿非尺组。长揖辞诸侯,归耕汶阳涘。
巫山高。唐代。李咸用。 通蜀连秦山十二,中有妖灵会人意。斗艳传情世不知,楚王魂梦春风里。雨态云容多似是,色荒见物皆成媚。露泫烟愁岩上花,至今犹滴相思泪。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忍听凭虚巧佞言,不求万寿翻求死。
六月十四日二首。宋代。李壁。 山色朝尤爽,溪声夏亦寒。蹇予资固陋,所得是平宽。庭日荒苔藓,林风老蕙兰。石床聊可借,白月在松端。
溪庵放言十首 其四。宋代。刘克庄。 客子相过有携,先生烂醉如泥。暮年尚可三爵,他日不烦只鸡。
尤母金孺人七十寿。清代。戴亨。 源泉澄幽深,浑浑流清白。巨岩蟠洪柯,亭亭茂松柏。缅彼尤子母,平生抱奇节。生子能文章,幽光讵磨灭。七十寿小春,寄言心素折。淑质育名门,懿行践贤迹。妇德钦夙成,于归卜尤吉。浙东联北平,门楣缡远结。舅时副总戎,桓桓列棨戟。族盛家政繁,坐理无纷剧。先意承朝昏,器使良楛别。舅曰妇贤能,母心愈凛慄。盛衰多倚伏,卓识超巾帼。相夫终明经,高蹈乐泉石。愿偕冀缺妻,韬光馌阡陌。所天遽不禄,素志增呜咽。痛欲随九京,肝肠免碎裂。顾兹柩下儿,大义难决绝。习苦励熊丸,画荻寸阴惜。阀阅惧衰谢,督责心转迫。齑粥潜辛酸,寒灯照孤孑。坚此铁石心,冀子成名切。孟仁激母教,感痛奋自策。精理研纤微,摛毫祛诡谲。忆昨战秋闱,立可彰母烈。风翮碍九霄,霜蹄偶一蹶。造物位杰士,不拘寻常格。学使采笃行,排众独超擢。行当荐九重,功业难意决。有子既不群,足以慰畴昔。况母寿无期,甘脆陈瓜瓞。积厚自流光,谁曰非母泽。
闲居寄苗发。唐代。司空曙。 渐向浮生老,前期竟若何。独身居处静,永夜坐时多。厌逐青林客,休吟白雪歌。支公有遗寺,重与谢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