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主要成就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谢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细研,广泛探求,锲而不舍地攀登艺术巅峰,在诗、书、画、考证、鉴定、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着,鼎足当代他天资聪敏,幼承庭训,受业名师,习经史诗文,醉心丹青,热衷古画观摩,融会古法,自成风貌。绘画方面工花鸟、山水、人物,设色明雅,用笔隽秀,清丽静穆,曲尽其妙。晚岁更创“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别具一格。书法方面,清秀飘逸,风姿奇丽,潇洒出尘,气势恢宏。诗词造诣深邃,诗画交融,格调天成,清新可诵。学术研究,治学严谨,范围广泛,涉及古书画鉴别、美术史研究、作品赏析、史料整理编辑等,尤其是在书画鉴定方面,贡献更为卓着。 谢稚柳-自幼天资聪颖,其师钱名山为当地名流,其兄谢玉岑以诗驰誉江南,并能书善画,谢稚柳自幼受到熏陶。20岁始便经常出入中央博物院看画,并与兄之好友张大千过从甚密,这是他鉴定历程。

  谢稚柳书作的一个起点,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和鉴定。他所结交的人物都是书画界和鉴定界名流,除张大千外,还有吴湖帆、张伯驹、章士钊、于右任、沈尹默、徐悲鸿、容庚、商承祚、于非暗等,在他的艺术历程中起着无形的作用。36岁时结识张伯驹是他鉴定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张氏收藏颇丰,又精于鉴定。41岁时,上海文管会成立,聘请他为编纂,此终身一大转折,须知中国历来没有鉴定专门学校,像谢稚柳这样半途出家,便是难得的鉴定天才了。他从此便以鉴定知名。53岁时,国家文物局组织书画鉴定小组成员,对全国各地所藏古代书画作全面系统的鉴定,跨越四省,往返半年,所见书画万余轴,在他一生的鉴定生涯中是件大事,就是在历代书画鉴定家中也是罕见的。

人物生平

  谢稚柳(1910-1997),江苏常州人。早岁从钱振学画,十九岁时倾心于陈老莲画风,后又直溯宋元,1930年起追摹陈洪绶绘画。

  194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2年与张大千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写成《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窟集》等书。四十年代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历任上海文联秘书长,上海文管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顾问,当选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长于中国书画史及书画的鉴别。196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书画鉴定组,赴京、津、沈等地阅书画万馀。1983年任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次年开始全国性的书画鉴定工作。兼擅花鸟、山水画。《竹篱图》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莲塘(脊鸟)鹆》、《茶花山鹊》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草原牧歌》等藏于中国美术馆。1962年于北京举办个展,1981年后多次与陈佩秋联合举办书画展。出版作品有《谢稚柳画集》数种;编辑有《唐五代宋元名迹》和《燕文贵、范宽合集》与《董源、巨然合集》及《梁楷全集》,著有《敦煌石室记》和《敦煌艺术叙录》与《水墨画》、《鉴馀杂稿》;诗词集有《鱼饮诗稿》和《甲丁诗词》等。

  张大千于1964年的题诗评价谢稚柳作品《槲树啼猿》:

  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

  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

  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里,能和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为这位“柳弟”。三分割据又为何人?放眼望去,没有人选。在倾盖相交之间,在生死契约之后,昔年莫高窟前万里流沙,青城山里满目青葱,映照着他们敲诗联句、论画谈书身影。大千豪迈、稚柳温婉、这样一对、异姓兄弟,平分画坛的天下。 从黑白印刷图版中只能依稀窥探出元人的遗韵,真迹一旦赫然在目,难免有种望外愉悦。画面从左上角纵横伸开的两枝树干,几组阔叶掩映其间、设色古雅,一丝不苟的、神貌,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特有拙朴。一只黑猿舒展双臂攀援树中,是易元吉画中精灵。深厚繁复点染,凝练沉稳勾勒,似乎比张大千的纤巧更贴近古人灵魂。画中题双款,书法已经逐渐脱开陈老莲瘦硬古拙,变得丰腴与端庄起来。戊子年的题款说的是关先生北游回归后,特地把此幅赠送的原委,另一种说法是关家弄璋之喜贺礼。自己得意力作,随赠朋好、活得如此洒脱,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

  从潇洒谨严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在烟云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恋着雾合烟围荷塘月影、红叶经霜和芙蓉沐雨、幽兰吐芬及梅竹斗寒,典雅温文的笔调像宋人小词一样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其涤荡扫除。

  “君子竹,丈人石,题罢还君意不得。此卷长留天地间,从教举世重颜色。”沈尹默的题诗和他的字一样,时时刻刻不忘晋唐风规。他真的是画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意气风发的小谢,日后叱咤风云身影。的确,这位江南烟雨孕育才人,在千载传承的笔墨里,觅得了典雅蕴藉精魂。

  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他早年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情味。对于徐熙落墨法迷恋,使得他画风一变再变,最后破茧而出,一飞冲天。老作江南落墨人,

  步入晚境谢先生水墨越发波澜荡漾,色彩越发其缤纷浓丽,苦篁斋里清新明媚的小桥流水,变成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去。

  “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老人回顾平生总结,也是其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真知灼见,为后世学人开启门径。

  1997年6月1日,著名书画大师谢稚柳逝世。

谢稚柳相关作品

新罗国里打斋钟,稳泛灵槎到月宫。仙侣不知何处去,秋声依旧著梧桐。

空山鸾啸激清音,壑断云连咫尺寻。老去贫交难聚首,眼前生客怕输心。

长镵斸处霜苗短,柔橹声中落叶深。万顷菰芦堆碧海,星星渔火入香林。

渠渠新学,徐卿始作。

伊谁克完,季子仲宽。

少烦人,稀赴会。我自无恩,莫把他人怪。廉俭温良身自在。莫追陪,免得常躯债。有钱时,人见爱。及至无钱,亲也全疏待。且见世情如此态。察尽人心,暗想除非外。

盛夏不兴师,如何动鼓鼙。诞敷今已远,来格尔何迟。

火岭安营苦,炎荒转粟疲。会应霖雨降,早见洗兵时。

三晋藩封玉节分,春明送别意何殷。寒风策马愁长路,落日登台望五云。

江海渐看星是客,交游空惜雁离群。岭头未少梅花折,赋就还堪驿使闻。

凉夜孤灯客思焦,柝声和雨度寒宵。荒村不是严更鼓,为伴阴虫送寂寥。

历事三朝,觐而执圭,祭而裸璋。更宫莲引入,视淮南草,御屏录了,露会稽章。贪膜外荣,遗身后臭,晔也平生漫传香。颜发改,独丹基无恙,事在休忙。

曹丘生莫游扬。这瞎汉还曾自配量。已化为胡蝶,穿花栩栩,懒陪鹓鹭,佩玉锵锵。机蹉面前,钟闻饭后,我上堂时众下堂。从前错,欲区区手援,天下黔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