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年轻时的朱自清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潞河别王民瞻舟中。明代。尹台。 潞河三日维双楫,忽漫相逢得汝舟。闇闇风尘兼昼暝,辉辉霜日向人流。孤弦聊为离筵解,九折何妨壮轴游。况是汉廷恩筏宰,普天民力困诛求。
一丛花 题云林《福连室吟草》。清代。顾太清。 连枝玉树羡君家。天与好才华。知名彼此情先熟,恨万重、水障云遮。今始见君,神情散朗,清洁比梅花。新诗示我妙无加。词调更堪夸。丹青更有生花笔,写湖山、翠霭朱霞。咳唾成珠,池塘结梦,春草遍天涯。
次韵徐景说赠安象祖。宋代。高斯得。 千仞岗头孤凤飞,翰林万族惊且啼。桐江得树一栖息,足以慰我饥渴思。飘然径度烂柯去,再仪天陛来何时。子今追逐一何远,所期不负平生知。独惭托我非所任,泌水洋洋能疗饥。夜光明月要人识,而我何知和与隋。端人择友必有取,定交从此夫何疑。长安绿槐十二街,五都游客争奔驰。咄哉掉臂不肯住,来同圣路乘坚肥。嗟余旧学荒已久,安能扣缶探玄机。世事举目已可知,淹留此土终何为。苕溪一曲搅归梦,与子共赋临流诗。
营海轩诗。元代。邾经。 兵后澄江失敝庐,何曾奏策似隋初。丈人旧忆河间渚,营海新题泖上居。翏渎山横遗战垒,松江水近足羹鱼。惯闻地与潮声转,时见龙将雨气嘘。槎路不通星是客,桑田频改日愁予。螺舟莫厌过从数,我亦羁穷欲著书。
四景诗和孙佥判颖叔韵·荻塘柳影。宋代。赵时远。 午天云淡日迟迟,水面长条带影垂。不是纤腰浑不定,自缘无力受风吹。
游春十二首。唐代。姚合。 正月一日后,寻春更不眠。自知还近僻,众说过于颠。看水宁依路,登山欲到天。悠悠芳思起,多是晚风前。官卑长少事,县僻又无城。未晓冲寒起,迎春忍病行。树枝风掉软,菜甲土浮轻。好个林间鹊,今朝足喜声。诗酒相牵引,朝朝思不穷。苔痕雪水里,春色竹烟中。迎雨缘池草,摧花倚树风。书非名利事,爱此少人同。尘中主印吏,谁遣有高情。趁暖檐前坐,寻芳树底行。土融凝墅色,冰败满池声。渐觉春相泥,朝来睡不轻。疏顽无异事,随例但添年。旧历藏深箧,新衣薄絮绵。暖风浑酒色,晴日畅琴弦。同伴无辞困,游春贵在先。看春长不足,岂更觉身劳。寺里花枝净,山中水色高。嫩云轻似絮,新草细如毛。并起诗人思,还应费笔毫。悠悠小县吏,憔悴入新年。远思遭诗恼,闲情被酒牵。恋花林下饮,爱草野中眠。疏懒今成性,谁人肯更怜。处处春光遍,游人亦不稀。向阳倾冷酒,看影试新衣。嫩树行移长,幽禽语旋飞。同来皆去尽,冲夜独吟归。朝朝看春色,春色似相怜。酒醒莺啼里,诗成蝶舞前。摘花盈手露,折竹满庭烟。亲故多相笑,疏狂似少年。卑官还不恶,行止得逍遥。晴野花侵路,春陂水上桥。尘埃生暖色,药草长新苗。看却烟光散,狂风处处飘。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嚼花香满口,书竹粉黏衣。弄日莺狂语,迎风蝶倒飞。自知疏懒性,得事亦应稀。晓脱青衫出,闲行气味长。一瓶春酒色,数顷野花香。朝客闻应羡,山僧见亦狂。不将僮仆去,恐为损风光。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唐代。韦应物。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