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
4岁能作文,10岁补太学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进士第一。天宝初年(743年左右)补秘书正字。时为裴耀卿、张钧、韦述等名士所器重,名扬天下,从业学生众多,世称“萧夫子”。唐天宝年间,受召任集贤校理。李林甫曾想召见,萧置之不理。他按《春秋》义类编年,写《传》百篇,又作《伐樱桃赋》以刺李林甫。后经史官韦述推荐任史馆待制。因不屈于李林甫而调任河南府参军事。时安禄山得宠,萧颖士托病隐于太室山。禄山反,萧走访几个镇守使,陈述守御之计。永王磷召请他,不应。后客死于汝南。门人共谥“文元先生”。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
南朝梁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自恃才华,傲慢无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奉使到民间搜括遗书,结果久未复命,被劾免官。留客濮阳教授,以推引后进为己任,教诲弟子坚持道德与文章,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而已”,反对“征辨说,摭文字”,人称萧夫子。后召为集贤校理,不肯依附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作《伐樱桃树赋》。结果激怒李林甫,被免官。萧颖士与李华齐名,世称“萧李”。
倭国派遣使臣来朝,愿聘请萧夫子为师, 因中书舍人张渐等反对而止。安史之乱时,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宰相崔圆让他做扬州功曹参军,仅一日便挂冠而去。萧颖士一生仕途多舛,晚年弃官,客死汝南,谥曰文元先生。其作品大多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有女嫁柳中庸。
萧颖士为南朝梁宗室的后裔,世为官宦之家,因而较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史载,他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四岁能文,10岁补太学生,19岁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久未复命,被劾免官。后召为集贤校理,因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出为广陵参军事。心有不平,作《伐樱桃树赋》以讥刺,触怒林甫,遂免官。曾依《春秋》体例,撰写编年史百篇。史官韦述荐以自代,召为史馆待制,不肯屈事李林甫,再度免官。后李林甫死,在安史乱中,曾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终官扬州功曹参军,因称“萧功曹”。颖士一生刚直有节,仕途多舛,最后弃官而去,客死汝南,门人共谥曰文元先生。
萧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名重当时,人称萧夫子。日本使者来朝,曾表示要请萧夫子为师。文学家柳并、诗人刘太真等,皆曾门下受业,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受其奖掖,诗文均有所称,成为一代名士。同时,萧颖士的识见不仅表现在“知人”,而且还表现在明察时势方面。安史乱前,他看到安禄山宠恣骄慢,即感到大乱将至,遂托疾游中岳。安禄山叛乱之后,他往见河南采访使陈守战之策,不被采纳,后为山南节度使源洧掌书记,谏言坚守南阳,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重要贡献。永王璘乘安史之乱起兵谋夺帝位,曾召颖士,未从,并上书宰相崔圆,建议在平叛中应加强江淮的镇守,以防内乱,都表现出远见卓识。
萧颖士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与另一著名散文家李华齐名,世称“萧李”。他们的创作主张和实践,都可以看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教诲弟子注意道德和文章两方面的修养,学应“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反对“征辨说,摭文字”的浮夸学风;为文应“务乎激扬雅驯,彰宣事实”,反对“尚形似,牵比类”的骈俪文风(见《送刘太真序》)。因此,他推崇先秦两汉的文学家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而于当代则推崇陈子昂“文体最正”(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自云:“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来,未尝留意。”“经术之外,略不婴心。”(《赠韦司业书》)他的文章虽未完全摆脱骈文旧格,大致还是符合其文学主张的。其诗也多为古体,仿《诗经》四言,并作小序。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萧颖士《游梁新集》3卷、文集10卷、《萧梁史谱》20卷,均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全唐诗》收录其诗20首。
游马耳山。唐代。萧颖士。 兹山表东服,远近瞻其名。合沓尽溟涨,浑浑连太清。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流水出溪尽,覆萝摇风轻。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乾坤正含养,种植总滋荣。草树皆秀色,雏麋乱新声。攀岩挹桂髓,洞穴拾瑶英。此地隐微径,何人得长生。宿心尚葛许,弥愿栖蓬瀛。太息宦名路,迟回忠孝情。还丹昧远术,养素惭幽贞。安得从此去,悠然升玉京。
□□□赵载同游焦湖夜归作。唐代。萧颖士。 □□将泽国,淜腾迎淮甸。东江输大江,别流从此县。仙尉俯胜境,轻桡恣游衍。自公暇有馀,微尚得所愿。拈引间翰墨,风流尽欢宴。稍移井邑闲,始悦登眺便。遥岫逢应接,连塘乍回转。划然气象分,万顷行可见。波中峰一点,云际帆千片。浩叹无端涯,孰知蕴虚变。往游信不厌,毕景方未还。兰□烟霭里,延缘蒲稗间。势随风潮远,心与□□闲。回见出浦月,雄光射东关。悠然蓬壶事,□□□衰颜。安得傲吏隐,弥年寓兹山。
留别二三子得韵字。唐代。萧颖士。 二纪尚雌伏,徒然忝先进。英英尔众贤,名实郁双振。残春惜将别,清洛行不近。相与爱后时,无令孤逸韵。
仰荅韦司业垂访五首 其三。唐代。萧颖士。 晋代有儒臣,当年富词藻。立言寄青史,将以赞王道。辽落缅岁时,辛勤历江岛。且言风波倦,探涉岂为宝。不遇庾征西,云谁展怀抱。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
仰荅韦司业垂访五首 其五。唐代。萧颖士。 关西一公子,年貌独青春。被褐来上京,翳然声未振。中郎何为者,倒屣惊座宾。词赋岂不佳,盛名亦相因。为君奏此曲,此曲多苦辛。千载不可诬,孰言今无人。
江有枫一篇十章。唐代。萧颖士。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东可游矣,会之丘矣。于山于水,于庙于寺,于亭于里,君子游焉。于以宴喜,其乐亹亹。粤东可居,彼吴之墟。有田有庭,有朋有书,有莼有鱼,君子居焉。惟以宴醑,其乐徐徐。我朋在矣,彼陆之子。如松如杞,淑问不已。我友于征,彼郑之子。如琇如英,德音孔明。我思震泽,菱芡幕幕。寤寐如觌,我思剡溪。杉筱萋萋,寤寐无迷。有鸟有鸟,粤鸥与鹭。浮湍戏渚,皓然洁素,忘其猜妒。彼何人斯,曾足伤惧。此惧惟何,惧寘于罗。彼骄者子,谗言孔多。我闻先师,体命委和。公伯之愬,则如予何。怅然山河,惟以啸歌,其忧也哉。
有竹一篇七章。唐代。萧颖士。 有竹斯竿,于阁之前。君子秉心,惟其贞坚兮。有竿斯竹,于阁之侧。君子秉操,惟其正直兮。彼蔚者竹,萧其森矣。有开者閤,宛其深矣。回檐幽砌,如翼如齿。冬之宵,霰雪斯瀌.我有金炉,熹其以歊.夏之日,炎景斯郁。我有珍簟,凄其以栗。彼纷者务,体其豫矣。有旨者酒,欢其且矣。友僚萃止,跗萼载韡.彼美公之姓兮,那欤应积庆兮,期子惟去之柄兮。
菊荣一篇五章。唐代。萧颖士。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恺悌君子,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贻尔子孙,百禄萃之。采采者菊,于邑之城。旧根新茎,布叶垂英。彼美淑人,应家之祯。有弦既鸣,我政则平。宜尔栋崇,必复其庆。采采者菊,于邦之府。阴槐翳柳,迩楹近宇。彼劳者子,喧卑是处。慨其莫知,蕴结谁语。企彼高人,色斯遐举。采采者菊,于宾之馆。既低其枝,又弱其干。有斐君子,是焉披玩。良辰旨酒,宴饮无算。怆其仳别,终然永叹。岁方晏矣,霜露残促。谁其荣斯,有英者菊。岂微春华,懿此贞色。人之侮我,混于薪棘。诗人有言,好是正直。
江有归舟三章。唐代。萧颖士。 江有归舟,亦乱其流。之子言旋,嘉名孔修。扬于王庭,允焯其休。舟既归止,人亦荣止。兄矣弟矣,孝斯践矣。称觞燕喜,于岵于屺。彼游惟帆,匪风不扬。有彬伊父,匪学不彰。予其怀而,勉尔无忘。
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唐代。萧颖士。 隆古日以远,举世丧其淳。慷慨怀黄虞,化理何由臻。步出城西门,裴回见河滨。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沧桑一以变,莽然翳荆榛。至化无苦窳,宇宙将陶甄。太息感悲泉,人往迹未湮。瑟瑟寒原暮,冷风吹衣巾。顾我譾劣质,希圣杳无因。且尽登临意,斗酒欢相亲。
留别二三子,得韵字。唐代。萧颖士。 二纪尚雌伏,徒然忝先进。英英尔众贤,名实郁双振。残春惜将别,清洛行不近。相与爱后时,无令孤逸韵。
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新霁,因以赠别。唐代。萧颖士。 山县绕古堞,悠悠快登望。雨馀秋天高,目尽无隐状。绵连滍川回,杳渺鸦路深。彭泽兴不浅,临风动归心。赖兹琴堂暇,傲睨倾菊酒。人和岁已登,从政复何有。远山十里碧,一道衔长云。青霞半落日,混合疑晴曛。渐闻惊栖羽,坐叹清夜月。中欢怆有违,行子念明发。仅能泯宠辱,未免伤别离。江湖不可忘,风雨劳相思。明时当盛才,短伎安所设。何日谢百里,从君汉之澨。
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唐代。萧颖士。 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但悦丰草美,宁知牢馔鲜。主人有幽意,将以充林泉。罗网幸免伤,蒙君复羁牵。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弦。俯仰转惊惕,裴回独忧煎。缅怀云岩路,欲往无由缘。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神龟在南国,缅邈湘川阴。游止莲叶上,岁时嘉树林。毒虫且不近,斤斧何由寻。错落负奇文,荧煌耀丹金。江山万里馀,淮海阻且深。独保贞素质,不为寒暑侵。一逢盛明代,应见通灵心。晋代有儒臣,当年富词藻。立言寄青史,将以赞王道。辽落缅岁时,辛勤历江岛。且言风波倦,探涉岂为宝。不遇庾征西,云谁展怀抱。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彭阳昔游说,愿谒南郢都。王果尚未达,况从夷节谟。岂知晋叔向,无罪婴囚拘。临难俟解纷,独知祁大夫。举雠且不弃,何必论亲疏。夫子觉者也,其能遗我乎。关西一公子,年貌独青春。被褐来上京,翳然声未振。中郎何为者,倒屣惊座宾。词赋岂不佳,盛名亦相因。为君奏此曲,此曲多苦辛。千载不可诬,孰言今无人。
山庄月夜作。唐代。萧颖士。 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未奏东山妓,先倾北海尊。陇瓜香早熟,庭果落初繁。更惬野人意,农谈朝竟昏。
羽山。唐代。萧颖士。 九山方荡潏,三考伫良材。夏祖何屯圮,迁殛此山隈。空馀下泉客,谁复辨黄能。
越江秋曙。唐代。萧颖士。 扁舟东路远,晓月下江濆。潋滟信潮上,苍茫孤屿分。林声寒动叶,水气曙连云。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际闻。伯鸾常去国,安道惜离群。延首剡溪近,咏言怀数君。
送越人姚日章游淮。宋代。董嗣杲。 气宇凌虹驾海长,薄游感慨旧封疆。家邻贺老千秋观,袖有曾公一瓣香。遍走江湖谙客况,快吟风雪过淮乡。井蛙我且安愚分,未卜何时共酒觞。
黄叶辞。宋代。白玉蟾。 男儿铁石肠,遇秋多凄凉。节物遽凋变,今古堪悲伤。西来白帝风,暗惊万叶黄。拚与舞零落,此意付夕阳。堪叹无数行子,只影天一方。佳人去不返,苍烟冥八荒。对此一黯然,两鬓沾吴霜。自顾蒲柳姿,眇在烟水乡。晚汀慨鸿雁,夜浦羞鸳鸯。何当从宋玉,问路游高唐。
游西湖天竺书所见成五绝句 其四。宋代。刘才邵。 千顷琉璃湛晓光,纷纷兰菊动秋香。疏烟小雨多情思,个是西湖淡薄妆。
临江仙。近现代。吴梅。 短衣羸马边尘紧,五年三渡桑乾。漫天晴雪扑雕鞍。旗亭呼酒,黄月大如盘。苦对南云思旧雨,杏花消息阑珊。新词琢就付双鬟。紫箫声里,看遍六朝山。
杂歌谣辞。步虚词。唐代。韦渠牟。 玉简真人降,金书道箓通。烟霞方蔽日,云雨已生风。四极威仪异,三天使命同。那将人世恋,不去上清宫。羽驾正翩翩,云鸿最自然。霞冠将月晓,珠佩与星连。镂玉留新诀,雕金得旧编。不知飞鸟学,更有几人仙。上帝求仙使,真符取玉郎。三才闲布象,二景郁生光。骑吏排龙虎,笙歌走凤凰。天高人不见,暗入白云乡。鸾鹤共徘徊,仙官使者催。香花三洞启,风雨百神来。凤篆文初定,龙泥印已开。何须生羽翼,始得上瑶台。羽节忽排烟,苏君已得仙。命风驱日月,缩地走山川。几处留丹灶,何时种玉田。一朝骑白虎,直上紫微天。静发降灵香,思神意智长。虎存时促步,龙想更成章。扣齿风雷响,挑灯日月光。仙云在何处,仿佛满空堂。几度游三洞,何方召百神。风云皆守一,龙虎亦全真。执节仙童小,烧香玉女春。应须绝岩内,委曲问皇人。上法杳无营,玄修似有情。道宫琼作想,真帝玉为名。召岳驱旌节,驰雷发吏兵。云车降何处,斋室有仙卿。羽卫一何鲜,香云起暮烟。方朝太素帝,更向玉清天。凤曲凝犹吹,龙骖俨欲前。真文几时降,知在永和年。大道何年学,真符此日催。还持金作印,未要玉为台。羽节分明授,霞衣整顿裁。应缘五云使,教上列仙来。独自授金书,萧条咏紫虚。龙行还当马,云起自成车。九转风烟合,千年井灶馀。参差从太一,寿等混元初。道学已通神,香花会女真。霞床珠斗帐,金荐玉舆轮。一室心偏静,三天夜正春。灵官竟谁降,仙相有夫人。上界有黄房,仙家道路长。神来知位次,乐变协宫商。竞把琉璃碗,谁倾白玉浆。霞衣最芬馥,苏合是灵香。珠佩紫霞缨,夫人会八灵。太霄犹有观,绝宅岂无形。暮雨徘徊降,仙歌宛转听。谁逢玉妃辇,应检九真经。西海辞金母,东方拜木公。云行疑带雨,星步欲凌风。羽袖挥丹凤,霞巾曳彩虹。飘飖九霄外,下视望仙宫。玉树杂金花,天河织女家。月邀丹凤舄,风送紫鸾车。雾縠笼绡带,云屏列锦霞。瑶台千万里,不觉往来赊。舞凤凌天出,歌麟入夜听。云容衣眇眇,风韵曲泠泠。扣齿端金简,焚香检玉经。仙宫知不远,只近太微星。紫府与玄洲,谁来物外游。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金化颜应驻,云飞鬓不秋。仍闻碧海上,更用玉为楼。辔鹤复骖鸾,全家去不难。鸡声随羽化,犬影入云看。酿玉当成酒,烧金且转丹。何妨五色绶,次第给仙官。
早春斋居漫兴二首 其二。明代。施渐。 静里心常觉,尘中人岂知。柴门独掩后,春草复生时。泽国为渔晚,江湖好道迟。总能谈寂寞,只费子云辞。
题啸竹轩。宋代。李新。 借与江风入茂林,低低戛玉伴龙吟。琅玕影动分清奏,鸾凤声寒得至音。妙处成文元有节,虚中出乐自无心。子期一听终区别,流水高山不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