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县人。 曾祖父陈翔为蜀新井令。早年随祖父陈诩至四川阆洲,后定居阆中县。为蜀西水县尉,后为宋陇城主簿,再迁栎阳令。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妻冯氏,封燕国夫人。冯氏性严,每天带着儿媳妇下厨做饭,与陈省华有三子,不许事华侈。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宋史》说他首先是河朔人,(曾)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县)人。陈省华的祖籍在北方,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陈省华的曾祖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王建入川,翔被用为从事,在王建左右。为王建陈述迁顺的利弊(劝王建不称帝)而违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县令。新井属阆州阆中郡,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分南部、晋安二县置。因境内多盐井,故以新井名之。治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
后来陈翔弃官居西水,其子陈诩闻父弃官居阆州西水,遂携妻、子由湖南新化寻父入川,与陈翔团聚后移居阆中县。陈省华初入仕途即为后蜀孟昶的西水县尉。西水乃后周闵帝元年改萧梁时的掌天戌之名而来,因境内有西水,故名,隋大业元年迁治于今南部升钟境内。965年,宋灭后蜀,陈省华授官陇城主薄,又迁栎阳令。省华只身赴任陇城主簿及栎阳令。冯夫人及三子均仍留阆中县城,三子在南岩南唐逋臣高士安帐下就读。省华任济源令时(太平兴国六年),冯夫人和三子一道随省华赴任,离开阆中县。当他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太宗召陈省华入京为太子中允,迁殿中丞,为京东转运使,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与长子同日受赐绯之荣。后又入掌左藏库,擢鸿胪少卿,知开封府,转光禄卿。陈省华官至九卿,且知京府,在小殿设座已不符合身份,故"太宗以陈省华权莅京府,别设其位,升於两省五品之南。"
陈省华才智过人,办事精干而又认真。他做栎阳令时,就敢于与地方豪强作对。栎阳在今陕西富平县的东南,是秦、汉的京辅之地,宋的永兴军京兆府,栎阳的北面有白渠和郑国二渠并行,水利条件好,地理位置也重要,历史上曾作秦国的都城;楚、汉相争时,萧何即在栎阳坐镇关中。由于有这个历史的原因,这里的豪强恶霸势力很大,官府也奈何他不得,他们壅塞沟渠,下游的人得不到水,没法进行农业生产。陈省华一到,下令尽去壅遏,水利均及,民皆赖之。'陈省华到苏州作知府,一去就遇大水,淹没了很宽的地方,到处是流动的灾民,他组织人力,收埋死者,赈济灾民,安置流民数千家。取得太宗的"诏书褒美"。他权知京府时政事纷繁,为了集中时间办公,他上奏皇帝“请禁宾友相过"。因陈省华为政认真多劳,病时,宋真宗"手诏存问,亲阅方药赐之"。
陈省华善于理财和注重水利。他在后蜀曾任主薄之官,助县令管理文书户籍等事务,到北宋任京东转运使,负责地方最高一级的财政管理。太宗时的京东路包括今山东全部及河北、安徽之一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这直接关系着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接济问题。因他在京东转运使的任上做出了成绩,才"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赐金紫。"陈省华在水利的成就也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如前面所述,他到栎阳,即派人去壅塞,使水利均及,到苏州,就安复因大水形成的流民数千家。当河决郓州时,又派他领州事,负责堵缺口的事。黄河是有名的地上悬河,因而经常缺口为害。黄河缺口又多在郑州以下,因那是无阻的海滨平原。北宋是历史上黄河缺堤改道频繁的时期,形成几股河道入海。郓州治在今山东东平县,它的南边就是梁山泊,与梁山泊相通的北流河(又名济水)就在郓州的西面通过"河缺郓州"。陈省华临难受职,这是宋太宗知人善用。他率军民苦战奋斗,终于使黄河回归旧道。太宗从治河中看出他有理财的本领,马上任命他作受黄河为害的京东路的转运使。陈省华重经济、兴水利的思想作风,应该在陈氏"水利世家"上加一个"经济世家"的头衔。
陈省华教子严而有方。从古到今,官贵之子多"玩世不恭"和纨绔无用。但是陈省华的三个儿子中,两个状元,一个进士,两个拜相,一个为将,这不能不说他教子有方。今阆中市东山南岩,又名书岩、读书岩、台星岩、状元洞。明嘉靖《保宁府志》云:“南岩乃南唐高士安隐居之所,陈尧叟三兄弟读书于此。”并留有北宋真宗时(998~1022),赵恒以“紫薇亭”为三陈故里读书处御题亭名。和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冬至嘉祐元年春(1055~1056),苏轼过阆中时题“将相堂”刻于摩崖石壁。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据说他的家规极严,有宾客来访陈省华,已经十分显贵了的儿子也只能站立左右,弄得来客都很为难。《宋史》说:"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陈省华妻冯老夫人也是以节俭为本,不许诸子著侈浪费。就是高官归来的儿子,有不对的地方,她都还要施以杖击,传说今南部金鱼桥就是冯太夫人杖击三子尧咨的地方。陈省华终年68岁,特赠太子太师,加封秦国公。 妻冯氏,封燕国夫人,寿满一百零八岁。
添字丑奴儿 自叹。金朝。马钰。 念身破旧如茅舍,雨渍风掀。惹火招烟。鼠□蛇钻柱脚偏。悉牢坚。遇师变作银霞洞,修整云轩。悬挂珠帘。赏玩光明不夜天。决成仙。
同陈道襄宪使诸君集清泉精舍。明代。黎民表。 衡门还枕碧山栖,溽暑初销信杖藜。天外白云团作扇,雨中黄叶下成蹊。疏钟入夜东林静,远树生烟北垞迷。不有风流同小阮,玉壶谁为使君携。
秋过荐福院竹亭 其二。宋代。刘攽。 开门金锁碎,绕径碧檀栾。钟呗风馀韵,房栊日暮寒。老僧长入定,好鸟故相看。何事扁舟客,殷勤觅钓竿。
武彝曲。清代。范承谟。 吁嗟嘑!淮阴未遇兮漂母哀,螺山落魄兮武彝开。漂母一饭兮情生俄顷,武彝三岁兮凝结成衃。自是有心知顺逆,非因濒死起寒灰。三月十五鸡啼晨,辕门甲士往来频。气色非常人共骇,城头雷炮崩苍云。苍云未散挝鼍鼓,天吴欲沸刑天舞。直凭谈笑折狂锋,刀戟如林何足睹。刀比霜兮戟作林,两廊杀气遏飞禽。君恩臣节当今日,后土皇天鉴此心。此心久许主人死,谁解全躯保妻子。可怜相向大中丞,俯首无言但尔尔。一身九锁声郎当,鬼火空房淡日黄。百计劝餐罗粪土,踢翻几案蝶飞扬。吁嗟嘑!我凛如霜兮人呼铁面,我衷如火兮人难自见。世受国恩兮父子兄弟,敢忘报称兮骨劘血溅。既堕鬼隅兮言返吾真,咫尺首阳兮幸与为邻。常山舌利兮鲸鲵胆碎,吐气如虹兮断齿截龈。左右难堪兮怒色加,环睛按剑语声哗。十日肉枯神愈健,咆哮怒者亦兴嗟。武彝武彝古人风,慨吟包胥赋孤忠。秦庭七日能完楚,君更余三将无同。君何不忍须臾死,未必天心遽如此。怀光希烈真奇凶,终须斩馘献天子。君不见公孙杵臼告程婴,成事称难死事轻。无论鸿毛与泰岱,汉节终归苏子卿。我闻此语转增苦,我何人斯比苏武。暂吸滴水效吞毡,可能鍊石将天补。垢面蓬头欷复歔,满前异类总狂且。生何为兮死有恨,朔望踉跄拜帝书。多君慷慨心如揭,吾亦披肝饮君血。炎荒毒日渴喉焚,凉我燕山片片雪。冬月悲风透骨寒,殷殷雅意纩还热。一曲长歌笔未终,啾啾四壁虫声咽。呜呼,谁为沈阳之裔兮,子暨诸孙。睹此片纸只字兮,须知为死血将尽之流痕。当思何以处此兮,慰我生前未了之幽恨。吁嗟嘑!满目冉冉兮,八千里外之游魂。若使悠悠复泛泛,辜负亲恩与国恩。
同卫尉崔少卿九月六日饮。唐代。姚合。 酒熟菊还芳,花飘盏亦香。与君先一醉,举世待重阳。风色初晴利,虫声向晚长。此时如不饮,心事亦应伤。
寄谢宗伯何公四首 其三。明代。胡应麟。 少日游金马,平生近玉宸。中天回雨露,绝域望星辰。咳唾千秋迥,吹嘘万象春。惭无杜陵句,池上赞丝纶。
风入松 纳凉。清代。陈维崧。 当年结夏映层潭,脱帽卸轻衫。柳丝斜飏阴篷捲,钓槛外、碧色微添。桥背嫩凉瑟瑟,村头老树毵毵。水天閒话对谁谈,城市我何堪。采菱放鸭江乡伴,无人问、老子溪南。浮世飞鸿雪爪,故山乱叶茅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