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

崔沔 673~739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

轶事典故

  传说崔沔幼时家居成都地区,崔沔八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妈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母亲吃。母亲吃了问:这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为之钦佩感动的不得了,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崔沔的儿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贤相;崔沔的孙子崔植也成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认为崔沔子孙的富贵,是崔沔的孝心与善行所积下来的福报。

  读完了历史记载,真为崔沔的孝行感动:崔沔之孝,不仅在于从物质上赡养母亲,更在于从精神上,感情上的关心与体贴;崔沔之孝体现在能帮助母亲实现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积德行善。

崔沔相关作品

斯人已出为苍生,大旱云霓属老成。海外早钦参战策,山中不列奏书名。

岂容社鼠藏金穴,好逐天狼出玉京。若解倒悬期月可,欲从来岁卜升平。

朔风吹广陌,回合野晴微。我马亦已瘏,与君同驱驰。

驱驰竟何适,无事信多岐。道胜境斯惬,情旷途自夷。

君不见,冬月雷,深藏九地底,寂默如寒灰。

纷纷槁叶木尽脱,蠢蠢蛰户虫争坯。

春光不可留,春事淡悠悠。野钓寒烟迥,溪舂宿雨收。

故人劳寤寐,芳杜满汀洲。欲侣云中鹄,高鶱碧海头。

九重涣汗使臣知,万都蛮荒跂踵时。耳目全开天海外,土风尽入竹枝词。

过门犹宿昔,驻马复谁留。

雨院残春竹,风庭折晚榴。

朝罢正元改岁华,都城飞雪夜如沙。似知天上焦劳意,来作人间散漫花。

和气与春生畎亩,恩波随地彻荒遐。君王只为丰年喜,二月何妨见草芽。

病后天魔不战降,梦中千顷白鸥江。心空境寂声尘尽,却爱秋蝇扑纸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