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1184)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
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宪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5]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千岁楼成作。宋代。李焘。 圣朝予告辞三楚,帝子遗书问一丘。曾赋小山丛桂树,还教幽壑耸岑楼。窗含雪岭翻乌鹊,栋倚云峰碍斗牛。罗列石林争献巧,却疑江上即沧州。
题吐珠泉。宋代。李焘。 千古山川秀始开,骊龙珠吐■湖隈。逼人清气泱泱出,透地灵泉滚滚来。疑是虞廷投此谷,应知周室兆多才。溯洄好鼓乘槎兴,织女池源接上台。
登城东楼有怀。宋代。李焘。 五色云呈考卜初,经营三纪竟何如。道傍谁定千年策,湖里空浮万顷馀。纵目东楼天作画,乞灵西桂草为庐。聊将一堵兴闾里,先子成城意不虚。
赠马孝子。宋代。李焘。 风木含悲卧草莱,忽惊霄汉玺书来。乌私独行原天植,龙衮殊褒自圣裁。名动京华青史纪,光摇岭表紫泥开。芳标不但仪乡国,风轨崇朝遍九垓。
谒皇妃墓。宋代。李焘。 谁道皇妃去不还,描眉翠黛宛容颜。画图举目应难尽,绝顶晴明正可扳。缥缈海云天地外,依稀霄汉丈寻间。俯看支派银河绕,万象文成玉笋班。
陪大司马游西湖。宋代。李焘。 今朝节钺下楼船,昨夜风涛已晏然。白鹤晴光摇锦席,朱明霁色入琼筵。长桥候骑天中度,孤屿移舟镜里悬。司马壮游情不浅,风流应并长公传。
十月过昭觉庭梅萧然已动人意因作二十八字。宋代。李焘。 厌逐游人药市行,暂来心迹喜双清。疏风细雨荒庭菊,便觉梅花暗有情。
题龙鹄山房。宋代。李焘。 已作清时鸟倦飞,杜鹃更劝阿谁归。似嫌住处犹城郭,不解推家隐翠微。
信相院水月亭。宋代。李焘。 水中之月不可取,收揽结成湖上亭。天光沉沉射虚白,夜色耿耿含空青。曷来穷冬所见异,但有破块黏枯萍。吾心皎洁竟何似,本自无物谁当铭。
拥翠楼。宋代。李焘。 淳熙元年九月尾,菊未落英梅破蕊。从来两美难必合,今忽得此一笑喜。人言地瘴物失时,进忌太蚤退苦迟。老夫亦岂不自觉,姑与饮酒仍赋诗。忍令芳草直为艾,封植嘉树宁少待。夕餐九华可无死,却期老岁於吾子。
制胜楼。宋代。李焘。 画省容台记并游,相思相望几登楼。路长久叹音尘绝,事变迁惊岁月流。合侍钧天终雅奏,却穿巴峡看横舟。欲酬嘉惠须新语,老觉枯肠不奈搜。
客怀 其二。宋代。李焘。 久客厌尘土,幽居怀翠微。只馀清夜梦,长作故山归。菊已开三径,松应长十围。晨钟忽惊觉,犹有露沾衣。
客怀 其四。宋代。李焘。 雨意忽如此,客愁将奈何。出门谁可诣,掩卷独高歌。尘世兔三穴,古人蓬一窠。区区奚足道,默默幸无它。
汉家 其二。清代。高心夔。 水断卢龙八月冰,寒沈毳帐夜生棱。郊人聚柝田无烛,候吏迎銮马不腾。璧月琼枝空邸第,铜牙弩矢在园陵。六宫休惜蒙霜露,羁旅乾坤数中兴。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物。肥河维舟阻冻祗待敕命。唐代。李绅。 罢分符竹作闲官,舟冻肥河拟棹难。食蘗苦心甘处困,饮冰持操敢辞寒。夜灯空应渔家火,朝食还依雁宿滩。西奏血诚遥稽首,乞容归病老江干。淮阳效理空多病,疏受辞荣岂恋班。陈力不任趋北阙,有家无处寄东山。疲骖岂念前程税,倦鸟安能待暮还。珍重八公山下叟,不劳重泪更追攀。
清明善住蜂归用前韵。宋代。释居简。 雾拥云屯畏失王,相攸来此各赍粮。絮轻漠漠移家晚,花冷冥冥领众忙。卒岁缓营新旨蓄,掠丛怕有欲残香。凛然暗室明如昼,不待通天一点光。
题署中八风亭。明代。王永积。 三年悲宦迹,天地此空亭。棱角磨须尽,方圆化欲冥。相看头半白,又见草还青。大醉拼今夕,无劳叹独醒。
终风行。宋代。周麟之。 北风驾寒万窍号,声如八月江上涛。又疑大鹏上青霄,南溟水击抟扶摇。昆阳阵败虎豹嗥,撼城飞瓦千兵逃。焚轮夜起狂终朝,直忧卷屋掀重茅。我居门巷如荒郊,衾无缱罽裘无羔,苦寒猎猎吹缊袍。笑引藤樽漱浊醪,不妨高卧醉陶陶。梦骑天马腾长飚,睥睨玉台阊阖高。风声诗兴两斗家,醉中一扫白云谣。
四十咏 其十八 沈尚玺思孝。明代。王世贞。 百年一罗生,弱丝系九鼎。继者四五人,纯甫尤耿耿。出日瘴雾披,清霜毒炎冷。赐环岂不荣,栖迟还定省。三复行戍篇,令人贵五岭。
寄唐生。唐代。白居易。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