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马廷鸾的父亲马灼生有三子,他排行老二,因伯父马光无子,便过继马光为后,正当马廷鸾七岁时,生父和养父不幸病故,于是马廷鸾三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甘贫力学,既冠乡里,在二十岁时,被乡人聘为童子师。但马廷鸾事母极孝,每当“遇有酒食佳馔,则念母藜霍,不给为之,食不下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马廷鸾有三子:文相、文佑、文丰。宋末文丰因避战乱,迁居揭阳县汤坑(今丰顺县),后来文丰之子马长安又随母由汤坑迁至潮阳兴仁乡米场(今普宁麒麟镇)。不久母逝,又迁移到新兴乡大尖山,北营“马英蓝”处(今成田镇),搭个草寮,耕作兼渔猎。后发现溪尾地多人少,有利谋生发展,遂迁至溪尾(今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家一)定居创业,世代蕃衍。现田中央社区、家美社区共1.7万多人。
马廷鸾取得省元之后,调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县)教授。宝祐元年(1253),召赴都堂审祭,辞至。次年,调主管户部架阁。宝祐三年(1255)迁太学录,召试馆职。当时,外戚谢堂、厉文翁、内侍卢允升、董宋臣当权。马廷鸾在试策中说:“疆君德,重相权,收直臣,防近习”。其言切中时弊,但得罪了权臣,后改迁秘书省正字。宝祐四年(1256),尤煜提举史事,他器重马廷鸾的才学,将他辟为史馆校勘。当初丁大全(今江苏镇江人,后为右丞相)为浮梁县令,雅慕马廷鸾,并企图拉拢他,马廷鸾不为所动。这时,丁大全已是签书枢密院事。当朝廷轮对时,马廷鸾欲弹劾丁大全。丁大全便指使王持厚去打探情况和居中周旋,要马廷鸾托病不参加轮对,遭到马廷鸾的拒绝,于是丁大全就千方百计劾罢马廷鸾,反而使马廷鸾名重天下。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罢职,吴潜(今安徽宁国人,嘉定丁丑科状元)复任左丞相,马廷鸾被召为校书郎。景定元年(1260)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仑部郎官。景定二年(1261)进著作左郎兼右司,迁将作少监。景定三年(1262),一再请求外调,未获批准。
马廷鸾论贡举三事:“严乡里之举,严台省之复试,访山林之遗逸。”又说:“荒政宜蠲,除被灾州、县租赋之不可得者。”除军器监兼右司,兼太子右谕德,行国子司业兼左司。轮对时,马廷鸾说:“集和平之福者,自陛下之身始,养和平之德者,自陛下之心始。”便兼翰林权直擢秘书少监,升权直学士院。景定四年(1263),擢起居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入奏时,他大胆提出:“太史必当谨书灾巽,愿陛下翕受敷施,以壮人才之精神,虚心容纳,以植人言之骨干,念帮本而以公灭私,严边备而思患预防。”这时朝廷又启用董宋臣为相,马廷鸾引何郯之说以进,极言董宋臣不可用,帝从之,荐士二十人,进中书舍人。景定五年(1264),天上出现慧星,马廷鸾上疏,极言天人之际,迁礼部侍郎。
咸淳元年(1265),度宗赵禥即位,闰五月进马廷鸾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母亲去世,服丧。咸淳三年(1267)十一月,进同知枢密院事,仍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马廷鸾上言:“培命脉,植根本,崇宽大,行仁厚。”又言:“恢大度以优容,虚圣心而廷宁,推内恕以假借,忍难行而听纳,则情无不达,理无不尽,奸人破胆,直士吐气,天下当可为也。”咸淳四年(1268)四月,兼权参知政事。咸淳五年(1269)正月,马廷鸾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同年三月,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咸淳八年(1272),因与权相贾似道不合,九次上疏,请求罢政,十一月,马廷鸾免去右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咸淳九年(1273)十二月,以浙东安抚使知绍兴府。上疏辞免,依旧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度宗赵槿测怛久之日:“丞相勉为朕留。”马廷鸾说:“臣死亡无日,恐不得见君父,然国事方殷,疆圉孔棘。天下安危,人主不知;国家利害,群臣不知;军前胜负,列阃不知。陛下与元老大臣,惟怀永图,臣死且瞑目。”咸淳十年(1274),恭宗赵显即位。德祐元年(1275)帝召不至,自罢职归家。
马廷鸾之子马端临于咸淳八年以父荫补录事郎。咸淳九年(1273)中漕试第一。为侍奉父亲计,也一同返家,由于马廷鸾多年在馆阁任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和编纂有很丰富的经验。马端临积二十余年的精力,在父亲的指导下,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著成《文献通考》348卷,这是一部历史巨著。马端临成为宋元之间著名的史学家。
马廷鸾居家后十七年,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病逝,终年67岁。他为人厚道,处世精明,终身以“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是他的座右铭,他著作有:《碧梧玩昔集》24卷、还有诗、词、传、记等著作。
次龙山韵 其二。宋代。马廷鸾。 窗间莫问唤祁嘉,望断宗周黍稷华。斗帐高眠聊避客,深衣暂到漫为家。我怀荒草同元亮,君悼空弦谢伯牙。老矣悲欢总无奈,仙书频读览荒遐。
赠相士二首 其一。宋代。马廷鸾。 人物渺然吁可叹,凭谁指出植鳍翁。勤伊急向傅岩看,当在君王梦寐中。
用清秋鹤发翁韵赋小书 其二。宋代。马廷鸾。 月照窗炯炯,虫鸣室幽幽。策杖柴门晓,菰蒲半沼秋。
仰和皇太子殿下明禋庆成诗韵 其三。宋代。马廷鸾。 鸣銮回紫禁,步玉捧宸旒。肆眚遵虞典,欢传十二州。
挽许秋浦 其三。宋代。马廷鸾。 青门何在从瓜熟,玉水难忘对竹哦。政复安车裹轮好,情知老子不婆娑。
夜病。宋代。马廷鸾。 幻身危抱十年病,青眼俄成一旦昏。夜席何常卧尊者,晨炊不拟饭王孙。蜗涎有几春潮涌,鸡唱无凭晓日暾。惟有阿枢痴不去,几回惊起问家尊。
益国赵公生祠。宋代。马廷鸾。 康山之崇兮,公惠不穷兮。洎水之阳兮,公惠寝长兮。山浮清兮水涵晖,公有惠泽兮民有秉彝。坚珉深刻兮,来者永思。
方氏临清堂二首 其二。宋代。马廷鸾。 陶翁归计已成迟,未折腰前好赋诗。到底尚称千载士,高人拈向此中题。
赠相士二首。宋代。马廷鸾。 人物渺然吁可叹,恁谁指出植鳍翁。勤伊急向傅岩看,当在君王梦寐中。
又题德寿宫古松。宋代。马廷鸾。 千岁堂堂十八公,雨膏露沐贮清风。龙吟高啸长身客,蠹化低摧秃鬓翁。谁谓蚍蜉能撼树,不堪蟊贼欲蟠空。御香洒酒荒荆棘,肠断孤臣泣寿宫。
赠程楚翁。宋代。马廷鸾。 汗竹丹铅侧,空花粉黛中。尚怀丞相亮,肯署大夫雄。有客来今雨,夸予迈古风。幽情倾不竭,涉涉碧云东。
赠地理李生。宋代。马廷鸾。 昆仑宇宙一株石,拄地撑天日夜浮。万古青山青未了,西风斜日黯凝眸。
仰和皇太子殿下明禋庆成诗韵 其二。宋代。马廷鸾。 夕宿犹疏雨,昕朝睹大明。重光符景贶,熙事庆升平。
游荷溪西禅寺。宋代。马廷鸾。 髣髴招提寄远村,缁郎草草佛灯昏。水将绿绕萦如带,山送青来列在门。句里风骚耆旧远,胸中丘壑典刑存。满怀孤愤几株石,欲起当年两达尊。
挽张龙山。宋代。马廷鸾。 雄篇烂漫兔园册,挺翮扶摇鹏背风。揭日科名轻拾紫,粘天名姓捷圈红。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唐代。陆龟蒙。 峰带楼台天外立,明河色近罘罳湿。松间石上定僧寒,半夜楢溪水声急。
憩四祖寺阅藏经。明代。皇甫汸。 清凉萧寺倚城西,避暑因来上界栖。为乞经文开宝藏,遂探谛语照金篦。晨披贝叶生岩石,夜诵昙花落水泥。自是远公容小谢,忘言终日对招提。
赠别吴东湖以本省大方伯升湖广都宪。明代。李瑜。 生民十郡起悲凄,无计留恂驻马蹄。怅望紫薇花底月,清光又照楚天西。
存殁六绝句。近现代。陈独秀。 曼殊善画工虚写,循叔耽玄有异同。南国投荒期皓首,东风吹泪落孤坟。(存为广州曼上人,殁为同邑葛循叔)
武林晤钱松南。清代。朱琰。 《文选》烂,秀才半,前人之言岂河汉。后来文士卑六朝,輘嬴轹刘追陶姚。那知高论起风雅,徒使落笔空枝条。华实自相因,根植可抒藻。巍巍《文选》台,屹立不易倒。东坡解事薄小儿,恐亦耳食未深讨。读书种子得义门,河源本会寻昆仑。剬经缉史有余力,乃复来闯曹刘藩。目中一字不轻放,欲使临文绝影响。从兹论辨始见真,譬若片言折堂上。吟才今日传湘灵,夜照太乙然藜青。十年好古有元本,肯夸明月遗秋萤。
送翁少参归蜀。明代。黄佐。 北上曾倾盖,南归但倚楼。旬宣临粤土,俊杰起泸州。菽水情偏共,兰金分亦投。甘为清净退,真脱网罗求。奉檄缘家食,悬车谢国谋。人歌棠所茇,天照柏为舟。白峒开三径,黄花傲九秋。潘舆驰燕喜,郫酒侑鸾讴。宝岫云随望,支江月映流。羡君从此去,扶病赋离忧。
绥江泛月。明代。梁以壮。 秋宵不滞雨,随意放兰桡。寂寞清临水,空虚白到桥。三台无碍柳,孤阁有吹箫。寄语神仙女,潭烟莫浪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