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承赞(859~932) 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唐乾宁三年(896年),翁承赞以进士第三名被选为探花使,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天祐元年(904年),翁承赞奉昭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备受王审知礼待。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国号梁,以翁承赞为右谏议大夫。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以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朱全忠任命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因朱全忠日渐骄恣,翁承赞辞官回闽。
翁承赞回闽后,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封晋国公,其故里被命名为文秀乡光贤里昼锦庄。为闽相期间,翁承赞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并在所属各州县广设庠序以授生徒,发展福建地方教育。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审知卒。其诸子为争夺政权而造成混乱,闽政日非,翁承赞称疾致仕,归隐建州(今建瓯),长兴三年(932年)去世,终年73岁。追谥忠献。有诗集,现存诗作120余篇。
巨隅子三:长承赞、次承裕、三承颖,因其父购寺田筑宅漆林(今福清新厝镇漆林,自古隶属莆田县直至1956年),遂举家迁焉!父巨源,曾任恭王府咨议参军。承赞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年),应试不第,在长安滞留4年。到唐乾宁三年(896年)才登进士第,以第三名擢为探花使。翌年,又擢博学宏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由于他学问渊博,文辞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他看到割据一方的藩镇和掌兵弄权的南北司内外勾结,认为这是朝廷的莫大隐患,曾上章抗言:“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其直言敢谏赢得朝野的赞许。
其从子乾度,官左补阙,乾度有子六人: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相继于宋建隆(960-963年)、开宝(968~976年)、雍熙年间(984~987年)双双进士及第。时称“六桂联芳”,宋时建“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黄石镇清中村)。
承赞羁留京都多年,觉得自己无补于大局,便萌归思。正好这时昭宗李晔为羁縻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他持节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他便高兴地于唐天佑元年(904年)踏上归程。
承赞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一再挽留,但他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又回到长安复命。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承赞归梁,被擢升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知承赞前曾使闽,便派他为副使。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再次回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
承赞二度回到福州,目睹人民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了终老故里的念头,但王命难违,只好“自恨悠悠再别家”,重返开封。
朱全忠提升承赞为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难与为治,而王审知却能励精图治,有贤明之称,便不再留恋中朝,毅然辞官返里。
承赞回闽,王审知即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并将他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荣宠。
施元光在昆山病中远寄长句次韵答之。宋代。范成大。 四海飘蓬客舍边,几多云水与风烟。绝无膂力驱长辔,空有孤忠誓大川。参井忽随征马上,斗牛应挂故山前。亲交情话知何许,诗到天涯喜欲颠。
诗二首 其二。宋代。赵佶。 风霜正腊晨,早见几枝新。预荷东皇化,偷回北苑春。旗枪虽不类,荈蘖似堪伦。已有清荣谕,终难混棘蓁。
取兰梅置几上三首 其三。宋代。张嵲。 崇兰梅蕊并时芳,更得春风为发扬。还似高人有常德,年年只作旧时香。
和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宋代。谢枋得。 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问讯安期生,何年枣当熟。
故福建佥宪陈公。明代。祝允明。 日月悬臣道,乾坤辟圣猷。丹青开庙貌,风烈见英庥。宝历三光合,鸿钧一气流。哲人当上瑞,畿服产南镠。灵派分妫汭,洪条发太丘。修文登石室,射策步瀛洲。藩府旬宣重,河阳惠爱稠。推丹置人腹,囊皂达民忧。岂谓褫鞶带,仍从把铚耰。十年依大岳,一旦起西畴。再属金闺籍,还乘绣使驺。臣心知不贰,帝德若为酬。柱砥千回浪,霜飞六月秋。触邪惟豸性,批逆岂龙谋。范进唐宗典,苏陈陆相筹。缉熙光圣业,取善在旁求。大学存条目,遗编可绎紬。意诚缘物格,心正乃身修。利病非无实,安危固有由。愿防多内欲,乞斩佞人头。一疏朝封入,三言夕抒投。桁杨来孟博,贯索下酂侯。耄稚爰书没,姬姜织室幽。一家连廿口,五载作孤囚。白璧尘埃尽,青阳造化周。日华临凤扆,天语出龙楼。岂独除罗网,重教侍冕旒。玉磨谁可磷,金鍊转难柔。按辔抨藩国,飞章速转邮。嘉谟应削濞,雅志欲安刘。天震雷霆怒,霜号草木愁。国书当极典,臣节果何尤。祗见义为命,不知生可偷。吏持三尺法,人哭一生休。政化权衡准,恩厖渤澥浮。解维归北阙,迁秩按南州。地肃山无警,波恬海可游。狐丛斥魈魍,雀角绝哗咻。叔度来何暮,渊明去莫留。车悬桑梓重,山隐桂枝樛。箕尾星辰接,龙蛇日月遒。英灵长宇宙,声节岂浮沤。主际唐虞圣,恩非关比俦。朝廷为世计,章典复公收。懿德人惟好,群公志并优。学祠崇秩进,营兆谨封修。载睹专清庙,时闻荐洁羞。浚培知水木,绍述美箕裘。直道黄扉扁,名篇文梓裒。终天弘劝在,王化正悠悠。
次欧阳少逸韵呈雪庭禅师 其一。宋代。丘葵。 蘋婆影镂日华明,照见枝头果已成。却是南风有吟思,时将万叶作秋声。
代闺情。明代。薛始亨。 春园百草生,杂英飞少女。晞露出朝旸,氤氲愁独处。薄寒恋重衾,幽梦如有遇。黄鸟鸣新杨,泪落如飘絮。谁能拂青镜,憔悴对楚楚。
寄题陈氏峥庐 其一。清代。黄遵宪。 前者主人翁,我曾侍杖履。后者继主人,雁行我兄弟。滔滔大江流,前水复后水。一息不停留,百川互输委。翁昔笑倚栏,早识生灭理。蓬蓬马鬣高,万古藏于是。一官甫归来,乃无托足地。生当大乱时,忠贤或祈死。人至以死祈,世事可知矣!嗟嗟我华种,受生即患始。尽是无父人,呼天失怙恃。弱肉供强食,谁能保没齿?翁今顺化去,万事责可已。呼龙下大荒,倘作神游戏。屋后《瘗鹤铭》,是翁记默示。价前红杜鹃,是子所染泪。鹤冢鹃巢间,乃我寄题字。揣翁垂爱心,万一肯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