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禾熟。唐代。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
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
窦:此指水沟。
了:了却。
啮(niè):同“嚼”,啃、咬。原作“齧”。
作者孔平仲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与宽慰。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473页 .
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钟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诗题画。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
孔平仲。 孔平仲 北宋诗人。字义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元气堂成 其四。明代。何吾驺。 海岛为巢野鹤踪,逃虚何用况登龙。半堂积雪时鸣磬,上客停车一鼓钟。小可临池留水墨,每偕刻烛赋云松。匡山供奉谁应识,头白归来第几峰。
丁酉皿月十日之官毗陵,舟行阻风,宿椆陂江。宋代。杨万里。 虫声两岸不堪闻,把烛销愁且一尊。谁宿此船愁似我?船篷犹带烛烟痕。
送曹克明员外之湖广省。元代。钱惟善。 钱塘西望武昌城,天际飞艎几日程。三峡波涛下江汉,九疑云雾接巫衡。笑谈落落萧曹佐,登览苍苍屈宋情。更把文风变丹徼,不须铜柱纪南征。
和詹存中种竹。宋代。谢逸。 斸地移根未满林,庭前俄见影阴森。晚烟漠漠玉双峙,夜雨萧萧龙一吟。劲节扶疏真耐老,高才洒落少知音。参军吏隐世情薄,只有此君同我心。
鹧鸪天。清代。朱祖谋。 梦里云屏度几重。兰期犹暖旧欢丛。镫飘绣扇花如睡,歌咽金船酒不醲。春寂寂,恨悤悤。凤城凉信又归鸿。缄情欲托天边月,知道高楼雨是风。
东皋。宋代。王安石。 起伏晴云径,纵横暖水陂。草长流翠碧,花远没黄鹂。楚制从人笑,吴吟得自怡。东皋兴不浅,游走及芳时。
颂古七十六首 其三十八。宋代。释士圭。 娄罗须要逞聪明,金榜何曾得挂名。捋下幞头归去好,莫骑驴子傍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