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唐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叶才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头。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且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送元暠师诗。唐代。柳宗元。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三十八 沙上晚泊即事。明代。胡应麟。 叶落枫如撼,花攲桂若崩。白头溪上叟,閒坐结鱼罾。
秋梦。唐代。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宿渔蒲。清代。赵以文。 渔浦乘潮泊,蒲帆卷暮烟。孤舟斜划水,危塔远撑天。客路方经日,离情似隔年。凄然成野宿,愁梦绕江边。
闻笛。宋代。刘子翚。 倚楼何处笛,飞响彻云霄。曲怨吹难尽,风回听勿遥。戍兵临绝漠,闺妇起寒宵。一弄梅飞雪,华年鬓亦凋。
一日不再饭。宋代。王安石。 一日不再饭,饭已八九眠。忽忽返照闲,顿羸不可迁。筋骸徽纆束,肺腑鼎铛煎。长往理不惜,高堂思所牵。
送黄与东上春官。明代。李孙宸。 黄生负才何豪雄,风姿矫矫如虬龙。三十明经贡上国,四十贤书奏海东。丈夫逢时何必早,电泡荣华安足道。君今出山未是迟,肯使世人嗤小草。忆昔与君结社粤山傍,鞭弭同时有二黄。联翩已决青云去,落落予犹愧雁行。年来事异时逾改,生计飘零未可耐。苫块伤心万事灰,虚论龙剑馀光彩。浮云日夜东南驰,谁道河流清可待。看君老骥复骄嘶,云逵万里试霜蹄。碣石之宫何嵂崒,黄金台上草菲菲。君去谈天谁可拟,炙毂雕龙枉自奇。送君行,酌君酒。功名拾芥君何有,丈夫所志还不朽。眼底悠悠荣利儿,请君还问千秋后。一别宁堪雨坠天,雄心忽复觉翘然。柳色蓟门春又绿,好音早寄慰风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