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新柳。唐代。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未必柳条能蘸到水,那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尚,还。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十八首 其五。明代。刘基。 眼见繁花开满林,即看嫩叶绿成阴。杜鹃啼落西山月,一夜相思万里心。
始登南明山。明代。皇甫汸。 名山终日俯南郊,出郭才闻十里遥。直向千峰探化阁,暂依双树息尘镳。梁横断壑云常覆,涧落疏泉雪未消。莫讶使君非好静,桓伊今受远公招。
出潞河三首 其一。明代。陈献章。 来往西风析木津,归舟明月又随身。君看乌帽白头客,合是东西南北人。浮世升沈虽有定,洪钧赋与不为贫。却怜病骨长如旧,叨负清朝翰苑臣。
和寿州宋待制九题其九望僊亭。宋代。梅尧臣。 尝闻淮南王,鸡犬从此去。至今山头石,马迹尚有处。使君辞从官,终日绝尘虑。望望云汉间,想见宾天驭。
四月一日偶成三绝句奉勉诸友 其三。宋代。范浚。 读书意绪戒荒芜,要使心清一事无。过眼飞光流水急,莫矜颐颔始生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