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桑茶坑道中。唐代。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草满花堤(dī):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杨万里六十六岁。当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最后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这首诗是杨万里当年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
参考资料:
1、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2、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72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读戎昱诗有作二首 其二。金朝。蔡圭。 来时西郊林,木末秋未老。借箸数归日,乃复见冬杪。心驰倚门望,望我绵绵道。惭愧戎子诗,在家贫亦好。
叹息。宋代。高翥。 叹息闲身不自如,长年借屋客中居。事多只为人情熟,贫甚还因世法疏。兄弟候归应有梦,交游散去更无书。攒心万感争催老,白发萧骚欲满梳。
寄上甘肃吴右丞。元代。范梈。 塞上孤鹰白雪毛,塞门风物静萧骚。黄河西去从天下,泰华东来拔地高。枸杞莫将如薏苡,醍醐足饮胜蒲萄。遥瞻圭衮还朝日,正属江湖心绪劳。
雨夜宿吴朝泗江阁。明代。陈邦彦。 去家五百里,相过重乡音。客路樽前语,江流槛外心。风连三峡暗,云隐二禺深。莫作登楼赋,柴扉尚可寻。
即事 其二。明代。申佳允。 峥嵘双阙迥,缥缈宦情微。扫榻春深巷,扶筇日掩扉。江湖犹汗漫,琴酒亦清徽。往事看炎雪,浮云澹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