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唐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飐(zhǎn):风吹颤动。
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水经注》:“湖中有君山······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
真境:神仙境界。《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
玉楼珠殿:指君山上的湘妃祠。
参(cēn)然:星光闪烁,时隐时现的样子。
罗浮山:仙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百余公里,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传称葛洪曾得仙术于此,被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有路”句:传说洞庭口君山下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俗称“巴陵地道”。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73 .
2、钱国莲 等 .花间词全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119-120 .
3、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362-363 .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境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境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境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境,或是幻境,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
牛希济。 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游浯溪读唐中兴颂用黄文节诗韵。清代。阮元。 帆随湘转寻浯溪,登岸欲摩唐宋碑。密林接叶山径寂,青虫当路垂秋丝。桥边清波眼到底,乱石凿凿藏鱼儿。苍崖百尺悬于西,削成绝壁鸟不栖。碑乃鲁国之所写,颂乃次山之所为。三千里外有水部,十四年后无太师。人贤地胜文笔古,过客墨拓争洒挥。壁立积铁屹不动,安者见安危见危。江湖岂独漫郎宅,又遣山谷来题诗。各人忠爱各朝事,大部楚泽骚人辞。事有至难最可叹,靖康俄与灵武随。惟有溪边古渔父,欸乃湘烟无所悲。
乍寒集王连玉宅小饮。明代。袁宏道。 浅屋低檐下,春花滴小槽。箸阑思蟹足,话久觅绒袍。竹语调刀切,云啼獝狖高。等閒历寒暑,颠里换斑毛。
追和刘文靖偶得韵 其二。明代。陈献章。 三复遗诗有订顽,月中颜色见松关。头颅本自成三极,嘘吸犹堪塞两间。老至不知何岁月,古来无恙此江山。莫轻语默论前代,天与閒人剩与閒。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唐代。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咏镜。清代。袁藩。 阿房宫中星万点,荧荧绮户秋波滟。当年对此知何人,香销腻玉愁云掩。照胆铸成粉黛悲,三千宫女敛蛾眉。骊山未毕重瞳入,咸阳三月青磷窥。自从埋照归东海,苔封水浸寒光在。洗出窗前皎月生,那知朝市浮云改。绛气连朝瞩太清,一泓秋水淡空明。红颜阅历知多少,霜鬓怜予亦有情。
送黄炳。宋代。严粲。 未尽连床话,匆匆又语离。襟期无限事,书寄若为辞。昔别已十载,重逢还几时。孤舟明夜月,何处照相思。
红尘随地逐征鞍,长听晨钟起著冠。陇树朝云迷古寨,柏台秋雨怅丛兰。
酒倾逆族浑忘醉,琴对知音不浪弹。满路朔风沙草白,绨袍应笑范君寒。
驿亭所至见总制王鉴川留题及捡所上封事数读之勃然兴怀赋此寄赠。明代。庞尚鹏。 红尘随地逐征鞍,长听晨钟起著冠。陇树朝云迷古寨,柏台秋雨怅丛兰。酒倾逆族浑忘醉,琴对知音不浪弹。满路朔风沙草白,绨袍应笑范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