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陈文正。宋代。岳珂。 隆兴圣主临盛朝,元臣堂堂冠蝉貂。镇抚百度服天骄,九鼎安固屹莫摇。凛然遗墨松后凋,美锦不裼璞不雕。百年攸熺均童妖,惜我乔木屈艾萧。围棋赌墅意自消,后来伟迹何岧峣。我来郿坞鸟焚巢,乃见拱璧污脂膋。卷藏再拜刻琰瑶,百花藩溷随飘飘。愿续洛谱从午桥,不问处所知春饶。
宣九家赋雪。宋代。黄庭坚。 都城穷腊月半破,晚来雪云应朝课。虚檐稍闻飘瓦声,六花连空若推堕。翩翩恐逐歌吹来,皎皎不受尘泥涴。试寻高处望双阙,佳气葱葱寒贴妥。遥知万马驾紫宸,把烛天街听宫鏁。吾人岂解占丰年,但喜酒樽宜附火。石鼎香浮北焙茶,洪炉壳爆宣城果。陆珍海异厌下箸,别索百种烦烹和。仆奴睥睨费呼叱,主人爱客无不可。凭向江船问子猷,山阴夜醉何如我。北邻长吉最能诗,怯寒正想重裘坐。故遣长须屡送来,犹得王孙嘲饭颗。
摸鱼儿 芜城清明。清代。厉鹗。 杏饧香、闹花门巷,家家风外晴稳。来时犹道江程短,定不短如愁鬓。飞絮近。作酒恶寒轻、只是无人问。红丝砚润。便杜老伤春,江郎赋别,难写此时恨。西湖路,最爱山联眉晕。游船曾记归尽。绿杨阑角听莺坐,知我平生疏俊。情一寸。回首处、云容水态还相引。天涯自哂。绕九里街中,三分月底,谁与寄芳信。
题王虚斋所藏镇南王墨竹 其二。元代。乃贤。 金盘夜冷露流脂,玉管含云写竹枝。方士持归东海上,月明应是作龙骑。
遂安舟中 其三。明代。魏观。 水分莼浦绿,山拥遂河流。有似双溪浒,重乘一叶舟。能诗惊后进,览俗景前修。今夕宜三友,清樽对月浮。
依韵和登州推官张同年之梁山。宋代。祖无择。 峻极乾苍苍,班移自混茫。势临坤轴断,根入海涛僵。屹立踰千仞,孤标冠四荒。兴云山近泰,出日谷连暘。绝坟于斯胜,烦襟到此凉。山经终寂寂,祀典谩煌煌。岩黑骊龙睡,烟清来凤翔。藏书陋群玉,中瑟小空桑。禹载无遗迹,秦碑有旧章。乘舆曾直上,鞭石宛居傍。在昔初迁鼎,当时异省方。纵心师诞妄,恃力逞强梁。儒学微言绝,神仙怪说彰。锡符尊德水,留识著吾浆。岂念思王度,惟期至帝乡。斋男何杳杳,秋祝自琅琅。讵得三山药,翻同一国狂。八神宁尔福,二世果斯亡。始祸闻陈涉,遗书见子长。龙兴成大定,虎噬免交攘。往事真涂炭,寒心剧刺芒。自从兹灭国,谁复此祠阳。冤毒疑沦髓,凋残竞沐疮。鉴宜观夏后,道合慕陶唐。圣世逾三代,明君掩百王。朝廷隆盛礼,简册耀休光。运契千龄统,歌喧六达庄。古今称治理,夷夏共瞻望。洪化周无外,群生洽太康。东民休望幸,端拱德芬芳。
清隐院。宋代。张颐。 古寺深山里,高亭万木丛。归云度疏牖,绣岭倚晴空。涧草连阶绿,岩花照槛红。纵非尘世外,无异画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