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唐代。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调角:犹吹角。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朱野云断墙老树图为石敦夫题。清代。舒位。 朱公示我断墙老树图,石公索我断墙老树诗。之二人者我所思,之二物者我所知。一在极乐寺,一在太清观。鸡林宰相购真形,龙门太史作合传。此墙此树诚无双,突兀一堆空一腔。后墙彼树遍天下,不断不老不诗画。独不知筑墙为某年,种树是何意。亦不知先筑墙,后种树,何在南城太清观,何在西门极乐寺。墙如残碑树如枯柴,墙断若坐,树老而卧。客之来兮秋凉,揽风景兮断肠。㡠丹青兮韵宫商,合则双美兮离则两伤。蓬莱清浅须弥小,呜呼墙断树亦老。是墙是树有绝期,非墙非树无尽道。无有墙树无有诸烦恼,胡为画之题之不肯休。一墙一树名一愁,宿泥剥剥鬼所谋,孤根盘盘匠所仇。屐齿不到风马牛,烟花点缀虫雕锼。咄嗟乎嘻吁,铁围山,拦不住。红桑花,种何处。神仙换劫佛灭度,如是因缘不知数。一为极乐寺中墙,一为太清观里树。此际无情似有情,此时有句如无句。若云面壁来,何不乘槎去。
尤生说字。宋代。王洋。 正名百物与神谋,祸福无门亦自求。君独何心分象数,笔端无复见生牛。探心取意陈前修,一字或可谈封侯。逆知喜怒容点头,攻君乃是操君矛。谣书失脚似可笑,杂今杂古近同调。乃知人事亦天然,吾心或者司化权。
平南遣兴。明代。湛若水。 渔渊水深,采芝云迷。寄怀云水,抗志高栖。严霜陨木,归鸿背飞。天寒日短,途长行迟。岁云暮矣,我心则悲。神游八极,身囿两仪。宇宙为旅,万物为徒。
秋雨叹 其一。明代。康海。 去年秋雨苦淋沥,今年淋沥更无敌。自从初一涨潦河,至于初七声逾激。浸淫若遣太华崩,轰豗岂但平川汩。百谷腐烂莎草长,惟有芙蓉水中直。
中秋月蚀邦人鸣钲救月不约而齐中原旧俗犹有。宋代。家铉翁。 大化周流不暂停,从来息处见其生。冰轮万古长如此,本体何曾有晦明。
南歌子·柳色遮楼暗。唐代。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送韩屿秀才南游。宋代。赵湘。 杨柳一蝉清,关河九日行。却来时未熟,此去雨初晴。仆懶嫌书重,驴幽喜骨轻。还因得新句,山寺遍题名。
挽方石川。清代。乔崇修。 风雨昼如晦,嘤鸣何所求。含凄念君子,逝矣不复留。缅想结谊初,把臂在邗沟。俯仰三十载,于义诚不偷。君昔官京师,良宴间从游。岂伊文酒会,中心结绸缪。迨君入西川,视学三岁周。自兹音尘隔,合并嗟无由。白日不停晷,江河驰急流。君时尚无恙,远念心悠悠。去春奉王事,按节向越州。便道过白田,讯我暂维舟。论旧语未毕,荐祢拟见收。余曰老矣夫,田园方退休。五月杨梅熟,连林叫钩辀。放我湖上棹,酌酒与君酬。汝南高月旦,叹余竟白头。咄嗟事如昨,百年君已遒。昨往视君疾,抚榻心独忧。勿药望有喜,讵意遂弗瘳。路人且怆恻,况我重交游。因哀遂成赋,泣献君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