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野兴。明代。蔡羽。 落日爱人影,鸟鸣山谷长。逢僧溪上月,饮客竹间床。得雨瓜先落,迎霜橘早香。开门三万顷,随意饮沧浪。
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宋代。黄公度。 怪底青云懒着鞭,年来馀事觉真诠。圜扉昼辟庭无讼,时访曹溪六祖禅。
菰城西北有高亭,名贤觞咏入丹青。郑氏园林属陈氏,当年轶事闻趋庭。
何期劫后来苕上,图随亭宇归秘藏。求古舍前求古人,败瓦断碑不可访。
春分日艺林招饮鱼计亭,即席书怀并柬其从子幼幸。清代。许传霈。 菰城西北有高亭,名贤觞咏入丹青。郑氏园林属陈氏,当年轶事闻趋庭。何期劫后来苕上,图随亭宇归秘藏。求古舍前求古人,败瓦断碑不可访。能读父书成一家,扶花居士惯栽花。偶访亭址补花石,缭以曲槛尽幽遐。况有季父宝先泽,珍袭遗编胜拱璧。时来载酒话竹林,旧交大半白头客。我居座末最少年,花开复值春分天。平分春色不分愁,满院风光扑眼前。吴兴山水称清远,卷石堆成愈委宛。尺幅千里幻烟霞,啸傲无端春昼短。红杏枝头红日西,帘檐花影落杯底。摩挲文字黯金石,苔纹钗股望不齐。席多儒官敦儒素,把酒不谈当世务。鱼计鱼计计在鱼,濠濮同观好风度。我欲从之酒再斟,此饮此亭无古今。竹垞铁桥嘉湖著,后此谁知醉后心。清清一鉴方塘水,照见酡颜清莫比。明波曾识古须眉,问彼无言芳桃李。
和程仲庸齐安所寄佳作二首 其一。明代。唐桂芳。 萧萧白发遇明时,老我怀人只自知。禁令己孤千石酒,娱情又负一枰棋。风流赤壁周公瑾,薄倖青楼杜牧之。二子齐安遗迹在,悽凉莫把笛声吹。
阮郎归 奉使由平泺之惠州山行。元代。刘敏中。 青山不尽一重重。重重如画中。石根流水玉玲珑。高低处处通。山向北,路回东。马前三两峰。峰头更觉翠烟浓。烟中无数松。
田水南宪副寄题书院诗二首次韵谢之 其一。明代。鲁铎。 书屋水云东,轩车路忽通。烟霄十年别,虾菜一尊同。问俗先民隐,论诗到国风。向来多献纳,台省竟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