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秋,吴山夜。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寒雁来,芙蓉谢。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普天乐·浙江秋。唐代。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姚燧。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江门。明代。何景明。 小店江门市,孤舟闻暮砧。远沙含细雨,缺岸隐疏林。旅宿青枫晚,人烟翠狱深。渐临巴蜀道,一慰望乡心。
立秋日陶然亭即事。清代。额尔登萼。 郭门迢递寺嵯峨,落叶声中载酒过。地迥方知秋色早,亭幽倍觉好风多。林梢斜日开青嶂,槛外游人踏绿莎。绝胜西园耽雅集,几回鸟语杂笙歌。
夜坐。元代。良琦。 雨入寒竹响,风吹枯桑疾。微灯照孤坐,馀香綍清室。念敛尘虑泯,神明定光出。同体不同知,兹理一何密。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两汉。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病後小健戏题。宋代。陆游。 行年九十未龙锺,惭愧天公久见容。醉解病人诗解廋,不如世世作春农。
秋雨用苏岐亭韵。清代。郑镜蓉。 更漏响沈沈,铜壶滴金汁。遣兴与裁诗,含毫纸欲湿。似云石燕飞,哀祈幸一得。潭底起乖龙,如奉律令急。蛙鼓亦齐鸣,唼喋乱鹅鸭。阵阵势倾盆,缕缕烟垂幕。离披蜀葵黄,狼藉鸡冠赤。净洗六街尘,水碧复沙白。茅屋顿凉生,微香吹衣帻。一雨一犁金,贫民免啜泣。从此庆丰年,禾黍盈无缺。原野景色新,能遣悲秋客。且暂解焦劳,小榻呼觞集。
挽金太常。明代。李崇仁。 礼仪今太叔,史学昔公羊。四十人间世,千秋地下郎。空庭余败草,老树耿斜阳。俯仰成陈迹,经过只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