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侍御:官职名。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过袁惟学南园集饮二首 其二。明代。何景明。 独坐春林暮,飞花送酒杯。亭阴连水曲,山照落城隈。万竹当阶倚,千峰绕户回。高人读书处,莫厌我频来。
客至。宋代。唐庚。 山头竹万个,风来玉相戛。下有屋数间,萧然如佛刹。门无车马喧,幽径芳草茁。隔窗识君声,遽起投笔札。黄鸡未啄黍,环堵无可杀。园蔬煮淡泊,山泉啜甘滑。何以乐嘉宾,春禽日嘲哳。
首尾吟 其八十三。宋代。邵雍。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恨月时。见说天长在甚处,照教人老待奚为。婵娟东面才如鉴,屈曲西边却似眉。由此遂多悲与喜,尧夫非是爱吟诗。
过铜陵述事。明代。陶安。 偶见绿衣使,询知绣斧翁。登程先数日,何事滞孤蓬。遥想观秋浦,高吟醉晚风。快须牵百丈,追逐与相同。
除夕和三弟。清代。姚倚云。 骨肉得为乐,聚散良有已。除夕荐芳尊,相对如梦里。承欢白发前,绕膝孙曾喜。侧听爆竹喧,坐待晨光紫。但恐开岁来,复作远游子。
王德言枢密生日十首。宋代。曹勋。 每喜高情语甚真,谠言亹亹赞天钧。不殊林下忘形态,定是因是地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