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水阁

九日水阁朗读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译文和注释

译文

池畔的堂馆已经坍塌,古老的台阁一片荒凉,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过这美好重阳。

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黄菊散放清香。

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而又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近年来豪饮的兴致衰败难以勉强,只有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

注释

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风俗,这一天要置酒赏菊。水阁:临水而建的小阁。

池馆:池苑馆舍。隳摧(huī cuī):颓毁,倾毁。榭(xiè):水边屋亭。

嘉客:佳客,贵宾。延:延请,招请。

惭:惭愧。老圃:原指老菜农、老园丁,这里指古旧的园圃。秋容淡:亦意含双关,兼指秋光与诗人老年容色。

晚节:晚年的气节。黄花:菊花。

醇:酒味厚。新过熟:谓新酿的酒已很熟。熟,一作“热”。

蟹螯(áo):本指蟹的第一对足,此处代指蟹,一作“蟹黄”。实:指蟹肉已长满。

强:勉强。

漫:空。高吟:指吟诗。

参考资料:

1、钱志熙选评.宋诗一百首:岳麓书社,2011:10-11

2、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8

3、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6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秋天的一次宴请后,当时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在北宋,韩琦与范仲淹齐名,人称韩、范,他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权位极重,也是一代领袖。然而,身居高位,诗人却颇注重晚节之保重,这是很难得的。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6

九日水阁鉴赏和赏析

  韩琦的诗平易中见深劲,比较讲究炼意,但与一般的西昆体作家相比,风格又比较朴素。这首诗从水阁入题写九日宴会的兴致。

  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这一对比的意思一直贯穿到诗尾。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是韩琦的名句,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但诗兴仍豪,有翻案之意。这样写诗的意思不致衰竭,章法健举。

  韩琦这首七律,可谓信手拈来,“咸得于自然”,浑然天成。也就是诗人直抒胸臆而作诗,而不是“出于经史”;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这正是这首诗歌能够被人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韩琦简介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韩琦朗读

古诗九日水阁相关作品

浣花溪头花不如,富春江上树犹疏。世情已落金张外,生理聊凭枣栗馀。

鹳鹤栖迟丛莽杂,鱼龙窟宅大江虚。虞卿懒作千秋事,灭没穷愁旧著书。

薄命妇,良家子,无事从军去万里。汉家天子平四夷,

护羌都尉裹尸归。念君此行为死别,对君裁缝泉下衣。

杳杳长役思。

思来使情浓。

一片青莎没古槎,满变流水浸琼沙。

早梅先点腊前蕊,败菊尚开秋后花。

我悟惝来空世界,师知休去忘形骸。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通:筱)

宾客愿见韩荆州,部曲犹思郭细侯。可是孔鸾垂塌翼,行看骐骥踏长楸。

谢公已蜡登山屐,范蠡难维泛海舟。当复睽离还惜别,山中犹得从公游。

不见当年刘克猷,西风吹泪过黄州。旧时江路能来否,落日招魂古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