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李遥买杖。唐代。沈括。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随州大洪山镇有个叫李遥的人,他杀了人后就逃亡外地。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个在出售拐杖的人,因为价钱便宜,就用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这时秭归城中恰好又有一个村民被人所杀,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识出了拐杖,说:“这是我父亲的拐杖。”于是就向衙门报了案。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一切拷打的手段都用尽了。李遥确实是买的拐杖,然而卖拐杖的人已不见了,李瑶无法还给自己清白。官府于是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最终不知道那个卖拐杖的人是谁。集市上的人千千万万,而李遥恰巧遇到卖拐杖的人,就此牵连到他的过去导致隐情败露,这一件事也真的蹊跷啊。
随州: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东。
逾年:第二年.
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
至:到
数:几
是:这
适:正好,恰好
为:被
验:检验
榜掠备至:受尽拷打。
实:确实
通:押送到。
败:败露。
怪:对..........感到奇怪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感怀。清代。翟廉。 兵戈纷在眼,骨肉远关心。半载音书滞,孤城草木深。黄昏磷火出,白日阵云阴。何处猿啼急,凄凉游子吟。
夜读杜诗契心喜成。宋代。王迈。 夜永如年眠较迟,寒声贔屭薄书帏。静看香篆萦茶碗,细嚼槟榔当酒卮。诗卷一工明病眼,骚人千载契心期。偶逢会处点头笑,早被灯花圣得知。
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
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壬午春偕侄孙菊园泛舟盛泽至分防署内访汪竹轩长史舟次因赋七律六首 其六。清代。安昶。 不道吴江景象殊,停棺累累傍桑枝。青山有地魂何在,白骨无情吊岂知。鬼哭但愁风雨夜,邑人偏废蓼莪诗。蔂梩归反奚难尽,颡泚应回睨视时。
送赵栗夫归省吴江。明代。王鏊。 秋入吴江一叶飞,归来游子着朝衣。乡人始识文章贵,仕路休嫌定省稀。宝带桥边舟泛泛,白云司里树依依。路经震泽人应问,太史周南胡不归。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三字为韵,愈分得寻字)。唐代。韩愈。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还随蹑凫骑,来访驭风襟。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柳孺人夫坐事身家俱籍入后放归。明代。沈周。 再造男儿事,区区属妇人。时当初涉难,产入亦俱身。心绝寒灰后,恩回朽木春。嗣禋牲豆洁,复夺鹊巢新。岂谓□无政,犹闻与乱臣。柳门存一脉,蔗境脱千辛。今已不可作,潜光在翠珉。
过虎北口始闻鸡。宋代。彭汝砺。 雪馀天色更清明,野店忽闻鸡一声。地里山川从禹画,人情风俗近燕京。渔阳父老尚垂涕,燕颔将军谁请缨。容覆不分南与北,方知圣德与天平。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宋代。刘克庄。 夜境沉沉寂,高城忽四更。山收霾净尽,月吐魄初生。已过三通鼓,犹残二尺檠。始疑千嶂合,徐觉半窗明。愿兔空留照,荒鸡太少情。应须烦玉斧,缺处更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