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代。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张籍。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2、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满江红。清代。顾太清。 冒雪冲寒,崎岖路、马蹄奔走。望不尽、远山冠玉,六花飞凑。碧瓦遥瞻心似剖,殡宫展拜浇杯酒。哭慈亲、血泪染麻衣,斑斑透。故人意,休辜负。乡间味,甘消受。费松柴一灶,余粮半斗。好客岂拘贫与富,充饥莫论精和陋。饭王孙、粗粝菜根香,逢漂母。
杂言送延平朱使君十三首 其十。明代。顾璘。 郡城何巍巍,画阁映空起。展旗散群峰,化剑馀寒水。带腊茗舒黄,迎秋荔垂紫。遥谢列岫篇,清唫会当拟。
刘子澄远寄羊裘且有怀仁辅义之语戏成两绝为谢以发千里一笑 其二。宋代。朱熹。 谁把羊裘与醉披,故人心事不相违。狂奴今夜知何处,月冷风凄未肯归。
辛酉纪事一百韵。清代。李长霞。 开春贼东窜,避乱事远出。秋来复北行,烽火起仓卒。呼号闻比邻,怆惶出闺闼。女弱涕涟洏,姑老色惴慄。大儿前挽车,小儿后提挈。暮出东郭门,秋潦多乱辙。月暗影昽昽,路昏行蹩蹩。我随车徒行,十步再蹉跎。野田忽高低,陟降弗遑歇。前至海上村,镫火闪蓬筚。寄迹葭莩亲,妇子共一室。新谷荐黄粱,蕃羹杂薇蕨。栖息虽云安,中夜常惊怵。诘旦赴海壖,海气尚郁勃。扬帆事遐征,天风吹萧瑟。岛屿影浮枕,波涛声荡潏。渺然感人生,一栗寄溟渤。三五蟾兔盈,澄辉何皎洁。鱼龙动混茫,星斗垂寥阔。我本怀百忧,反因异境发。回首望邑城,迢递火光彻。舍宇恐摧颓,松楸或斩伐。况闻海防军,昨日新战没。矫矫王将军,力能贯七札。矢绝无继兵,父子同一烈。昂昂陈义士,十荡还十决。战胜众人依,战死谁收骨。贼势遂日横,所在逞豕突。沿海事焚劫,杀戮到岩窟。越旬闻贼行,归帆顿飘瞥。来时之所经,廛市半丘垤。迟迟造里闾,女仆迎门闑。伯氏先我还,亲戚问存殁。敝庐幸复存,敢怨多遗失。尘釜事浣涤,敝簟重振拂。次第理琴书,殷勤整卷帙。人劳乐苟安,时危易为悦。远近传虚警,消息时恍惚。何方为乐土,欲去还中辍。群丑复北旋,倏忽势莫遏。扶掖入邑城,历险嗟更迭。托迹向黉宫,广厦一毡设。遥望见焚烧,烟焰生林末,风逐怒熛飞,霄炽秋云热。哀哉胶东民,惨比他邑别。刺史本神明,缙绅多贤哲。仁厚戒征诛,守成贵密勿。夫子事登陴,长子随行列。潴不汲污池,湿薪斫丛樾。永日不再炊,深秋无重褐。阿姑时叹息,老病怀惊怛。小女畏贼来,枕席亦杌隉。强欢欲相慰,反使泣呜咽。但云贼当去,贼去当全活。蓄惊意怲怲,含忧心惙惙。再见蟾兔盈,严霜木叶脱。有时闻贼行,或言远搜括。比日断烽烟,寥天气清澈。欲出复迟疑,贼谋恐诡谲。三旬始出城,惝恍异天日。瓦砾塞通衢,连甍百无一。回风吹血腥,当途馀杀越。空巷行萧条,败壁立突兀。残烬拥颓垣,故居认仿佛。去去将安之,摧残到瓜葛。幸有宗人舍,暂留仅容膝。三秋倏以迈,天寒气栗冽。三见蟾兔盈,时维冬十月。昊天胡不惠,大戾弗我恤。慈姑病缠绵,弥留竟永绝。乱馀遘闵凶,谁云理无阙。哀哀视君子,麻衣泪凝血。渐止涕纵横,莫使回肠结。阿姑暂浮厝,黄泉未定穴。当思昔贤言,毁不使性灭。衔恤更晨昏,荐瘥时未竭。厄运伤不已,含戚视琐屑。维时方荐臻,余复罹疚疾。次染及儿女,呻吟杂喧聒。冷灶静无烟,敝衾寒如铁。顾瞻使心伤,涕零无复啜。汝辈行当痊,予疾恐成诀。嘱女莫娇痴,嘱男勿怠逸。怠逸成荒废,娇痴遭瞋喝。夫子相慰言,汝言何不达。人生天所命,胡为伤情切。先事而绸缪,为计良亦拙。所遇在辀张,且与同饥渴。闻此感予心,忧怀勉为豁。时序自有常,阳和回穷节。女病渐加餐,男愈行蹩躠。予疾亦云疗,扶杖犹颠蹶。隆冬肃寒威,气严手指裂。壁隙鸣风飙,窗阴积霜雪。艰难寄居情,人事安能说。矧乃沂水阳,游骑尚突轶。遥闻古潍州,战士多人杰。分抄不及境,贼气为之夺。束装思北上,流离犹未毕。何日息疮痍,上将临节钺。解此下民忧,济时望稷契。
自乐平阅视渡舟取道太阳渡宿地藏院。宋代。严粲。 康山问民涉,阳渡平地讼。朅来招提宿,疏峰结飞栋。研丹启囊书,点勘自成讽。佛香触深悟,僧茗来清供。阳颓岚气生,鸿没天宇空。向来山中乐,忽忽岂其梦。
频婆果。明代。曾棨。 异果曾因释老知,喜看嘉实出京师。芳腴绝胜仙林杏,甘脆全过大谷梨。炎帝遗书惭未录,长卿多病独相宜。由来南土无人识,那得灵根此处移。
丑奴儿令。清代。龚自珍。 鸾笺偷写伊名字,琴语依稀。筝语依稀。花影无媒忽进帏。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