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4—1607)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季时,号泾凡。顾宪成弟。性耿介,厉名节。万历十四年赴殿试,对策中语侵郑妃,置末第。房寰疏诋海瑞,允成不胜愤,偕同年生抗疏劾之,忤旨坐废。久之,以荐诏许以教授用,历官礼部主事。时三王并封,偕同官合疏谏,不报。后以疏劾阁臣张位,谪光州判官,乞假归,与宪成讲学东林,不复出。有《小辨斋偶存》。
少年经历
顾允成,字季时,号泾凡,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无锡泾里(今张泾),自幼家境清贫,性情耿直刚烈。其父顾学曾任乡里亭长,经营过豆腐粮米等小作坊买卖,为人豪放,颇多见闻,因此注重顾家兄弟的教育。顾允成自幼聪敏,十四岁师从张少弦,万历元年(1573年)得补郡诸生。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创办龙城书院,顾宪成、顾允成兄弟都被选送其中,在龙城书院接受良好教育。
中第遣归
万历十四年(1586年),顾允成赴殿试,对策切中时事毫无隐讳,直接评议皇帝宠妃、立储之事。由于顾允成的言辞慷慨激烈,令阅卷官何心泉惊骇不已,想弃之不用。幸得大学士王锡爵取阅后决定录取,但仅仅置于榜末。
中进士后顾允成尚未被授予官职,此时恰遇南京督学御史房寰上疏诋毁海瑞。顾允成倍感愤慨,与彭遵古、诸寿贤联名上疏,弹劾房寰是出于对贤者的妒忌而诬蔑正直的大臣。当时房寰诬告海瑞一事,朝中官员大多切齿憎恶,但朝廷故意维护,只象征性批评房寰。 待到顾允成上书,朝廷即称房寰已被处分,顾允成等人是越级妄奏,命夺去三人冠带,遣返归家反省。并责令九卿约束办事的进士,今后不得妄言时政。当时南京太仆卿沈思孝上疏替顾允成等说情,结果也被责罚。
复起再贬
不久后,南京御史陈邦科请求录用顾允成等人,未被准许。万历十六年(1588年),南京巡按御史再次上奏推荐,顾允成得以起任南康府教授。此后历任保定府教授、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等职。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皇帝下诏“三王并封”。顾允成与张纳陛、岳元声合疏直谏,认为绝不可行,并称:“自明朝建立以来,嫡长子被封王(而非太子)的事不曾有过,王锡爵怎能专断此事,皇上岂能(违背祖训)独创此事。”此前已有朱维京、王如坚、涂杰、王学曾等官员进谏而被贬谪,上书谏止的官员越来越多,皇帝知道不能全部惩处,只命遵旨行事。
不久后,吏部尚书孙鑨等因为再提此事而被责罚。顾允成又主持公道,上疏指责阁臣张位,还牵涉到王锡爵。张纳陛也随之附和上书。皇帝看后震怒,以忤旨罪名将顾允成贬为光州判官,张纳陛贬为邓州判官。顾允成没有领旨赴任,而是请辞归家,此后不再复出。
随兄讲学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宪成亦遭革职还家。兄弟二人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自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十年时间里,顾允成与顾宪成一起在故里讲学。江南学人闻风趋赴,泾里客舍到处都住满前来听讲者。张泾在当时成为江南无锡地区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活动中心。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氏兄弟决定修复无锡城内的东林书院,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乃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同年十月,顾允成与顾宪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东林书院修复后,顾允成与顾宪成常年寒暑不缀,早出晚归,为讲学奔忙。由于书院内江南远近士人云集,顾氏兄弟在主持讲会时既要与人发言讨论、酬答释疑,同时还要负责安排赴会学人的膳食寝居。当时无锡城内除东林书院外,顾家别无其他栖息之所。为便利讲学,免除奔波劳苦。顾允成于书院修复次年,出资在东林书院后购置一块宅基,建成“小辨斋”,作为他在城内的居息讲学之所。
逝世追封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二十一日,顾允成病逝于小辨斋内,享年五十四岁。留有《小辨斋偶存》八卷(附《事定录》三卷)等著述。
明朝天启年中,顾允成与张纳陛同受朝廷追赠为光禄少卿。
庭梧昨夜叶有声,调调刁刁递为鸣。菊存三径丛丛发,月入千江处处清。
阶前兼有双桂在,趁此会友情更倍。会友之乐乐陶陶,吟风弄月兴转高。
旧得有读书乐时一讽咏欣然会心因广之为静坐乐会友乐各四章 其七。明代。顾允成。 庭梧昨夜叶有声,调调刁刁递为鸣。菊存三径丛丛发,月入千江处处清。阶前兼有双桂在,趁此会友情更倍。会友之乐乐陶陶,吟风弄月兴转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天地万物共一吾。数萼梅兄破腊景,几竿竹友傍寒庐。
更见青青秀松柏,森然足称会友者。会友之乐何处寻,围炉立雪喜同心。
旧得有读书乐时一讽咏欣然会心因广之为静坐乐会友乐各四章 其八。明代。顾允成。 木落水尽千崖枯,天地万物共一吾。数萼梅兄破腊景,几竿竹友傍寒庐。更见青青秀松柏,森然足称会友者。会友之乐何处寻,围炉立雪喜同心。
万历甲辰秋东林书院落成步杨龟山先生此日不再得诗韵。明代。顾允成。 此日今还得,朝辉耀扶桑。厥初赤子心,悬象并穹苍。无端过浮云,暂掩本灵光。努力事拂拭,依然露元阳。理欲判危微,规矩成员方。尘埃去弗来,真气泄针芒。日新又日新,其何用不臧。性非犹杞柳,仁义宁贼戕。无为彼教惑,吾道掷秕糠。大哉羲孔易,洗心密退藏。不效浅薄子,争斗群卉芳。天地人鼎立,至大而至刚。欲仁斯仁至,安所置彷徨。南方文学古,东林岁月长。继往开来兹,平步履康庄。念我踰五十,惭愧闇然章。从前所萦萦,不脱名利场。何当一奋跃,藩决失羸羊。日知其所无,月能幸无忘。果能此道矣,虽柔而必强。浩渺重溟波,一苇自堪航。流光不相贷,迅速转无常。朝闻夕死可,仁者寿不亡。若不及时敏,老至空悲伤。中行未易几,必也狷与狂。
寿谈勉翁。明代。顾允成。 矍铄勉翁,八十如童。头有异骨,足下生风。饮食衎衎,论说融融。图书满壁,芝兰郁蓊。陶家之酒,饮可三汎。邵氏之篇,吟且百筒。我歌南山,耋寿其逢。
午睡。宋代。刘攽。 浮云蔽白日,风雨近秋天。车马欲安适,户庭方阒然。世涂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觉松生腹,迢遥不记年。
闻蝉二首 其一。明代。胡应麟。 白雁将秋至,玄蝉入暮催。清吟随落叶,密响度高槐。暑觉帘栊断,凉俄枕簟回。日长堪听汝,无拟抱琴来。
度岭赠闺人 其一。清代。屈大均。 双双抱子度梅关,三妇空将二妇还。大别魂来秋月下,秦淮骨在暮云间。儿孤自逐黄泉母,人老难当白玉鬟。到日高堂应涕泪,好持鱼鲙更承颜。
虞美人(即事)。唐代。王质。 绿阴夹岸人家住。桥上人来去。行舟远远唤相应。全似孤烟斜日、出阊门。浪花拂拂侵沙觜。直到垂杨底。吴江虽有晚潮回。未比合江亭下、水如飞。
首夏清景想望山居。唐代。李德裕。 嘉树阴初合,山中赏更新。禽言未知夏,兰径尚馀春。散满萝垂带,扶疏桂长轮。丹青写不尽,宵梦叹非真。累榭空留月,虚舟若待人。何时倚兰棹,相与掇汀蘋.
满庭芳 蓉江先生过访,别后寄赠。清代。熊琏。 岁暮离家,天涯作客,依人亦自无聊。河岸夜驻,踏冻访蓬茅。几个怜才青眼。繁华境、不厌尘嚣。谁轻肯、寻幽慰寂,坐久烛花挑。停留刚两日,西风乍起,催上兰桡。拟烹茶静待,索句来朝。报道谁人去也,征帆挂、望已苕苕。灰清兴、一杯未饯,惆怅水云遥。
赋公悦席上事送周如京。宋代。郑侠。 逢世路分归洛阳,有客邂逅樵溪曲。高谈倾盖万珠机,相对崇朝惟不足。武阳太守山简徒,喜贤乐事天下无。为客留公驻斯须,精庖馔玉歌贯珠。坐中宾客皆豪杰,凛凛清风生颊舌。性情浩浩谈云云,不待酒味既凛冽。逡巡行幕如风翻,二姝新出屏帏间。一心捧心余故熊,对客悄悄眉峰攒。一人襜裾半云雾,仙袂应曲飘飘举。解作阳关意外声,旧人只把花卿数。此宵嘉会世所稀,席上更览周侯诗。凋金有格但闻说,不览新集那得知。侠於周侯非甚旧,朋友十辈识公九。此公惜别事如何,反覆清篇还执手。龙韬虎略何处藏,却向吟笔呈峰芒。堪作太平祥瑞录,将军白首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