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吴融从僖宗咸通六年(865)开始参加科举,一直到龙纪元年(889 )才中举,当时他已经四十岁了。登第之后的吴融仕途并不顺遂,先是随韦昭度入蜀平乱,无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谗言,遭贬荆南;干宁三年(896)才被召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后入充翰林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 )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乱,致使吴融逃出京城,流落阌乡;天复三年(903)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迁承旨,最后卒于任翰林承旨一职任上。观其一生,宦海浮沉,几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贬或流落他乡,这与晚唐动荡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关联,混乱的政治局势,导致吴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忧郁的个性,以及笼罩着淡淡哀愁的诗歌。
唐末的政治在朋党、宦官、藩镇同时危害之下,在位君王又多半年幼昏庸,天灾、兵祸不断,社会各种乱象、弊病丛生,对晚唐衰颓国势的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人民生活也在繁重的赋税压力下,更显艰困。民不聊生的惨况,加上政治社会的乱象,对一向细腻敏感的诗人是很具影响力的,面对政治上种种乱象的无力感,让诗人们以诗笔表达胸中不满的情绪,以诗直陈社会乱象激愤直切者,希望发挥积极讽谏的效果;消极失望者则将关心的焦点射向自身,或纵情声色或避世远祸,诗风则呈现轻巧绮丽或淡泊凄清;更有一群诗人,长期接触低下阶层民众,深知民间疾苦,自身又长年贫病交迫,诗作多奇险寒狭之风。除了政治、社会与文坛风气影响之外,与朋友的交游,往往也会影响一个人,吴融所往来的朋友,除官场上的长官、同僚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这些诗人如释贯休、皮日休、陆龟蒙、方干、韩偓等,对吴融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吴融诗歌所呈现的风貌,是丰富而多元的,他既有直指当世的讽刺之作,也有纸醉金迷的艳情之作,更有崇尚淡泊闲适或寒狭僻涩之作。吴融的诗歌创作题材,大致可分为「寄赠酬答」、「登临游旅」、「咏人咏物」、及「个人抒怀」四类,虽然各种题材都呈现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但最特别的是,无论何种题材的创作,都多少表达了吴融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这种左右为难的情绪,与晚唐混乱矛盾的社会,形成一种奇特的兼容现象。而吴融的艺术表现一如他的诗歌,呈现多元的写作风貌。在体式上,吴融主要创作近体律绝,其中又以七律为最,他同时兼擅各体,但数量不多;在声律方面,吴融对于平仄、用韵的要求相当精细,着重声律与诗歌内容的相辅相成,使得音节和谐雅正;在用典方面,吴融无论用事、用辞,经常援引经史,却又无陈腔滥调之失,反而能收曲折达意之功,同时能以明用、暗用、活用、反用等方法,使诗歌虽用典而不板滞;在修辞表现上,能运用迭字、色彩、对仗等手法,配合视、听等感官,使诗歌细腻而鲜活的呈现读者眼前。然历来学者对其评价不高,多囿于对晚唐诗气格卑弱,无风骚气的成见,或认为其为亡国之音,不值一谈,甚至针对吴融极少数的艳丽之作,评其靡丽,凡此种种,所论不公。吴融以其独特的诗笔,反应现实,抒写心志,在时代一片衰飒、靡丽之音中,仍不愿逃离现实,不忍弃苦难中的百姓而去,以至于处处表现矛盾、犹豫、哀伤、忧郁、淡泊等情调,而这样的情调与晚唐的时代氛围是非常相似的,如此多面相的反应时代特色的诗家,岂能简单的用「绮丽」二字评定其不足为论,而将吴融摒弃在晚唐诗歌研究之外呢!更何况吴融部分句式参差,语言俚俗浅白的一类诗作,极有可能是宋、元以降,词曲创作师法的源头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总之,吴融生在唐末乱世,诗歌也反映了整个时代风貌,作为一个从唐末接轨至宋元的桥梁式人物,绝非「绮丽」二字足以道尽,将吴融放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上,就能看到他在文学史上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及价值。
卖花翁。唐代。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途中见杏花。唐代。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子规。唐代。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金桥感事。唐代。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华清宫二首。唐代。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谷口寓居偶题。唐代。吴融。 涔涔病骨怯朝天,谷口归来取性眠。峭壁削成开画障,急溪飞下咽繁弦。不能尘土争闲事,且放形神学散仙。已熟前峰采芝径,更于何处养残年。
中秋陪熙用学士禁中玩月。唐代。吴融。 月圆年十二,秋半每多阴。此夕无纤霭,同君宿禁林。未高知海阔,当午见宫深。衣似繁霜透,身疑积水沈。遭逢陪侍辇,归去忆抽簪。太液池南岸,相期到晓吟。
雨后闻思归乐二首。唐代。吴融。 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闻此不能寐,青灯茆屋幽。一夜鸟飞鸣,关关彻五更。似因归路隔,长使别魂惊。未省愁雨暗,就中伤月明。须知越吟客,欹枕不胜情。
送许校书。唐代。吴融。 故人言别倍依依,病里班荆苦忆违。明日柳亭门外路,不知谁赋送将归。
和人题武城寺。唐代。吴融。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秋日感事。唐代。吴融。 一叶飘然夕照沈,世间何事不经心。几人欲话云台峻,独我方探禹穴深。鸡檄固应无下策,鹤书还要问中林。自怜情为多忧动,不为西风白露吟。
寒食洛阳道。唐代。吴融。 路岐无乐处,时节倍思家。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连乾驰宝马,历禄斗香车。行客胜回首,看看春日斜。
闲望。唐代。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中夜闻啼禽。唐代。吴融。 漠漠苍苍未五更,宿禽何处两三声。若非西涧回波触,即是南塘急雨惊。金屋独眠堪寄恨,商陵永诀更牵情。此时归梦随肠断,半壁残灯闪闪明。
赠刘元瑞五首 其四。明代。李梦阳。 青阳献嘉岁,玄鸟鸣我堂。远子念行役,驱车发南疆。岂不诚辛苦,王事切中肠。駪駪溯原薄,拊剑何慨慷。群形冒休泽,朽干扬朱芳。君子法天造,小人曷能臧。
挽徐养吾同年三首 其一。清代。夏孙桐。 竟以君身殉,膏兰痛不捐。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箦易麻衣畔,魂归素旐前。嗟嗟门祚事,死孝亦堪传。
次申屠子迪韵 其四。元代。王冕。 白发干戈际,青山黯霭中。沙虫联五马,跖卯袭三公。东海波涛黑,中原草树红。萧条岩谷底,谁信有春风?
秋夜宿僧院。明代。张羽。 古寺昏钟日已沉,禅房花木自成阴。流萤远度还依草,宿鸟惊飞不出林。僧磬和泉清客虑,佛香入院净人心。夜深共讲楞伽字,始识空门义趣深。
剡中清风岭王节妇沈江处有血书石上。元代。张翥。 尽日经行远,云山又嵊山。江光寒照外,雨气乱峰间。野艇罾鱼卖,村巫诅虎还。千秋贞妇庙,留在□□□。
乐府变十九首 其四 尚书乐。明代。王世贞。 扬翠毦,曳金支。马駊騀,车逶迤。手将两黄钺,大者诛二千石,小者僇偏裨。九卿班饯日崦嵫。相君眤眤前致辞。尚书行出师。乐哉尚书柰乐何。所过二千石,丧魂魄。日夜辇重称军食。黄金如山莫谯诃。累女对对嚬青蛾。回鹘小队桃叶歌。中丞奉觞舞回波。乐哉尚书柰乐何。大宛骢,珊瑚鞭。天吴绣蹙当胸盘。麒麟玉刻称腰圆。珍怪百宝装千船。席捲三吴向青天。九卿班,迎晡不得前。相君眤眤前致词。中官黄纸纷而驰。尚书告班师。乐哉尚书柰乐何。朝赐尚书,夕宴尚书。尚书第中锦不如。檀床八角垂流苏。紫衣屏息骈街衢。欲进不进足次且。左右十二波斯胡。平头奴子貂襜褕。醉着不下公侯车。乐哉尚书柰乐何。云霾辞天,雨洗白日。诏收尚书下请室。削之归,一官不得著。昔来一何驶,今归一何疾。念欲乘柴车,病不得驱。欲呼估客舟,估客不肯相于。妇女谇骂,小儿拍手揶揄。道逢九卿睥睨之,谒辞相君:相君新门十二重。东流之水西飞鸿。昔日父子今华戎。乐哉尚书柰乐何。
奉陪安老致政先生游南庄作。宋代。王绅。 溪回村落虚,山迥川原旷。草堂工苟完,嘉畴君所贶。是时收穫初,联骑遥相访。东郊骋遐观,西邻荐新酿。酬酢衡门间,徘徊土桥上。风俗栗里侔,景物辋川抗。行辞玉笋班,来作山中相。岂无恋阙心,亦有明农望。进退荷恩荣,眷焉期夙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