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晓抵九江作。唐代。陈三立。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巅。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次太子太傅余公登镇朔楼韵三首 其三。明代。李东阳。 北来风物感重游,又上孤城百尺楼。白骨川原遗旧恨,荒田禾黍动新愁。华夷地仰威名重,台省官兼位望优。从此黄河南下路,不教胡马饮长流。
合江亭。宋代。范成大。 石鼓郁嵯峨,截然踞沧洲。有如古盟主,勤王会诸侯。蒸湘伯叔国,禀命会葵丘。敢不承载书,戮力朝宗周。混为同轨去,崩奔不敢留。宜哉百谷王,博大无与俦。毡毳昔乱华,车马隔中州。未闻齐晋勋,包茅费诛求。威文亦弘规,尚取童子羞。安知千载後,但泣新亭囚。我题石鼓诗,愿言续春秋。
客中思归。元代。尹廷高。 孤灯寒照影,清夜自沈吟。砧杵他乡泪,松楸故国心。路长归梦短,酒浅客愁深。了却江湖债,携书隐竹林。
江滨。近现代。陈仁德。 吾住大江滨,终年与水邻。捲帘沧浪阔,隔树画船行。波摇两岸翠,月涌一轮冰。最喜春潮涨,凭窗可钓鳞。
百岁风狂实可惊,眼昏头白骨峥嵘。纵曾在位冠须挂,岂合辞山网更撄。
文举何劳称一鹗,许繇长使忆三生。鲁郊金奏虽堪悦,谁识当时海鸟情。
阅邸报见群公荐表滥及野老姓名将修辞启先成二诗 其二。明代。孙枝蔚。 百岁风狂实可惊,眼昏头白骨峥嵘。纵曾在位冠须挂,岂合辞山网更撄。文举何劳称一鹗,许繇长使忆三生。鲁郊金奏虽堪悦,谁识当时海鸟情。
欲过履道庵不果因以诗送饼饵。宋代。韩淲。 乘晴欲过雨岩去,草木空疏霜后寒。老苦疮疡行又止,閒将饼饵问平安。夜炉挟册应三复,晓径舂禾可一餐。蕙帐藜床同梦寐,试回头作去年看。
东阳十题 其二 蠹简。元代。杨载。 往古韦编在,何年始汗青。蠹虫深卜宅,科斗少成形。泯灭阽秦火,搜罗出汉廷。斯文天未丧,不敢望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