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海微微一舸巡,飞涛卷雪乱呻吟。
蛟鼍不敢吞奇骨,放作神州学剑人。
题程道存之罘出险图。唐代。陈三立。 夜海微微一舸巡,飞涛卷雪乱呻吟。蛟鼍不敢吞奇骨,放作神州学剑人。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南道院 其二。清代。丘逢甲。 林外方塘塘外山,洞门高下锁烟鬟。藤阴满院闻蝉语,云气当轩待鹤还。绝妙文心惟曲折,最难仙福是清閒。海天归去犹留梦,他日相思浩渺间。
如梦令·春思。宋代。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南柯子 旅恨。明代。曹溶。 马度离人地,山衔去国程。孤身都似雪花轻。侥倖不知春色、过清明。小榭低金锁,重帘冷玉笙。那家沽酒甚多情。又被晚风催送、宿沙城。
再次韵。宋代。叶梦得。 颓垣败屋落花飞,草草春光亦故圻。但爱野塘输渌净,不知风景转清微。帐空尚忆猿惊晓,基废犹传凤览辉。女几自无平贼意,坐来休笑久忘归。
碧落堂晓望荷山。宋代。杨万里。 荷山非不高,城里自不见。一登碧落堂,山色正对面。如人卧平地,跃起立天半。指挥出伏兵,万骑横隔岸。後乘来未已,前驱瞻已远。晨光到岩岳,人物俱蒨绚。绿屏纷开阖,翠旗闪舒卷。安得垂天虹,桥虚度云巘。老铃偶报事,郡庭集宾赞。匆匆换山巾,默默下林阪。
知山堂雅集二首 其一。明代。顾璘。 嘉会终夕景,初星映寒池。寂历山水思,联翩风雅辞。清夜方向永,旧欢良未移。无为坐乖别,忽复怀今兹。
题舍弟师澹月榭。清代。王安修。 偶地逢清旷,披襟谢毒尘。竹烟浮槛细,鸟语傍檐驯。日暮云连屋,楼高月近人。寂寥城市夜,坐对露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