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看大月吐峰头,湖水空明一片秋。
苦忆微风凉露底,残宵对影在孤舟。
南湖月夜有怀仁先生京师。唐代。陈三立。 卧看大月吐峰头,湖水空明一片秋。苦忆微风凉露底,残宵对影在孤舟。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投金濑。清代。王家枚。 三十不嫁养母氏,濑水之旁奇女子。不图亡命伍大夫,乞食穷途偶戾止。顾瞻雄伟本不凡,一饭周恤等閒耳。湛湛之日当午天,图报勿泄胡至是。此心如玉复如冰,一掷奋身濑木死。他日赍金欲报难,聊以明心投诸水。淮阴一饭酬千金,丈夫得志当如此。
为夏亮功题龙泉起义图。近现代。方鹤斋。 腰悬龙泉剑,足踏龙泉山。雄心若宝刀,寒光照人寰。征夫苦行役,日暮相追攀。谁知鸿鹄志,已在霄汉间。当时初发难,振起病夫孱。志在除秦法,破觚以为圜。讴料二十载,榛莽未能删。秉钧规自利,畴则悯痌瘝。壮士海外归,善刀复投闲。
摘红英。宋代。赵汝茪。 东风冽。红梅拆。画帘几片飞来雪。银屏悄。罗裙小。一点相思,满塘春草。空愁切。何年彻。不归也合分明说。长安道。箫声闹。去时骢马,谁家系了。
游虞山兴福寺。宋代。周才。 兴福相传古道场,杖藜乘兴访支郎。案翻梵贝烟消篆,院寂棋声日转廊。玉版参师多古意,石梅问讯几时香。禅家识得诗风味,清供杯茶熟煮汤。
江郊亭新成赋诗二十三韵。宋代。杨咸亨。 蜀江千里东南倾,峡门横锁千丈鲸。吴帆蜀楫过如织,府主四海皆弟兄。城西门前二十里,客去当送来当迎。藤梢橘刺密无路,短亭四壁荒榛荆。春风淡沱酌客处,我陪后乘同郊行。碧油红旆驻沙尾,连宵急雨鼓不鸣。元戎玉皇香案吏,俯仰茆屋无乃轻。擘山鞭石相原隰,钉头瓦缝粟缕盈。伟哉幻书此奇观,丹楹画栋光峥嵘。山长波迥目力短,空濛宜雨高宜晴。危岚滴翠染窗户,空江倒影翻檐甍。天藏地设久相待,更为佳处得佳名。梁间横陈大手笔,龙蛇飞动鬼神惊。高斋百篇子美唱,岘山千载羊公情。试呼小队访新馆,壮游始与盛概并。披云唤月星斗动,放舟闻鹤天水明。练光渺渺风力壮,叠鼓西上帆东征。舳舻冠盖两叹息,欢谣昼乱渔樵声。元戎故是活国手,山河指顾风尘清。凄凉三峡小游戏,朴斲丹黝安足程。明堂梁栋要杞梓,天关一柱须公擎。纷纷故吏万里外,燕雀行庆大厦成。赋诗抵掌者谁子,夜郎野老杨咸亨。
馆中再用前字寄王以明。明代。袁宏道。 閒丹閒碧长秋思,水榭风轩分外宜。老衲寄书离岳久,田家留语赴斋迟。枫堤壮枕西湖庙,瀼水斜通濯足池。免使韩公嗤粪壤,园亭是处有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