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咏老赠梦得。唐代。白居易。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刘丑厮诗。宋代。苏轼。 刘生望都民,病羸寄空窑。有子曰丑厮,十二行操瓢。墦间得馀粒,雪中拾堕樵。饥饱共生死,水火同焚漂。病翁恃一褐,度此积雪宵。哀哉二暴客,掣去如饥鸮。翁既死于寒,客亦易此龆。崎岖走亭长,不惮雪径遥。我仇祝与苑,物色同遮邀。行路为出涕,二客竟就枭。譊譊诉我庭,慷慨惊吾僚。曰此可名寄,追配郴之荛。恨我非柳子,击节为尔谣。官赐二万钱,无家可归娇。为媾他日妇,婉然初垂髫。洗沐作小史,裹头束其腰。笔砚耕学苑,戈矛战天骄。壮大随所好,忠孝福可徼。相国有折胁,封侯或吹箫。人事岂易料,勿轻此僬侥。
野怀常逐白云飞,疏拙那能合世机。偶似曹溪一宿觉,已多蘧瑗九年非。
略呈幻事何须了,惟愿朝恩早放归。它日莲华峰下去,犹期话道过黄扉。
被命中山以亲老不赴书怀寄集贤曾公参政赵公。宋代。张方平。 野怀常逐白云飞,疏拙那能合世机。偶似曹溪一宿觉,已多蘧瑗九年非。略呈幻事何须了,惟愿朝恩早放归。它日莲华峰下去,犹期话道过黄扉。
奉怀季平范丈戏成两绝句录呈 其一。宋代。吕本中。 形骸已病尤宜懒,岁月长贫屡有诗。犹得深居少尘事,只如同在岭南时。
题赵坦之唐人所画二马。宋代。陈长方。 前身道林后曹覊,笔下马生非可画。心赏神骏今绘神,戏弄丹青疑造化。风鬃雾鬣何足云,电行山立更逼真。脱遗皮行见骥德,妙处了非由写形。兔园喜事佳公子,王济风流略相似。画中一见犹好之,不但千金致燕市。明窗展拭须韵语,杜陵无人欲谁付。邓公驄马二三群,梦想风标觊神遇。此诗此画今不逢,见画与诗元自同。谁知一洗凡马句,今在生绡半幅中。
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诗 其四。南北朝。张正见。 苍玉临圭璧,青坛躬帝籍。冒橛乃三推,齐衡均百辟。兰场俨芝驾,桂圃芳瑶席。山禽韵管弦,野兽和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