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清平乐·秋光烛地。唐代。陈师道。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
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燕归梁(中吕调)。宋代。柳永。 轻蹑罗鞋掩绛绡。传音耗、苦相招。语声犹颤不成娇。乍得见、两魂消。匆匆草草难留恋、还归去、又无聊。若谐雨夕与云朝。得似个、有嚣嚣。
杜鹃三首 其一。宋代。周紫芝。 甘王祠下杜鹃啼,句句声声是说归。安得一家三十口,似君两翼解高飞。
泊通明。宋代。苏泂。 午夜通明泊,朝来自启篷。骤看潮带雨,还作雪随风。酒薄愁无料,诗难老未工。疏寮有奇士,恨不此行同。
游南山寺题澹轩。宋代。王炎。 云根露奇怪,上有青莲宫。轩窗极净丽,疑人县壶中。凭槛俯寒流,披襟纳清风。跏趺坐少定,滞念冰雪融。人生蚁旋磨,世故鸟印空。道眼一回光,味与嚼蜡同。此意谁为领,白云横远峰。
天宁寺题壁示具如上人。清代。李中简。 残棋空六代,别墅见双林。花竹弄秋色,江山伤古心。香台初月影,禅板夜潮音。万劫回环地,真源试一寻。
与广州庠友罗道卿同谒伦白山太史索家君竹小隐序后数日赋一绝以速之。明代。张天赋。 万丈龙门未易过,感君指引渡风波。海头多少傍人眼,不济于今将若何。
丙子重阳触事有赋得绝句七首 其三。宋代。程公许。 去年今日枕江楼,对酒谈经夜不休。闻道黄花满仙谷,莫教儿辈觉风流。
薄雾浓云半带烟。鹧鸪啼乱奈何天。绿杨巷陌人谁过,细雨樱桃色可怜。
情脉脉,意绵绵。愁来且向酒家眠。鲈莼味美盘飧好,莫问春归何处边。
鹧鸪天 春暮与景赡、匪石、痴萍、楚伧、无射旗亭偶集。清代。陈去病。 薄雾浓云半带烟。鹧鸪啼乱奈何天。绿杨巷陌人谁过,细雨樱桃色可怜。情脉脉,意绵绵。愁来且向酒家眠。鲈莼味美盘飧好,莫问春归何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