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偏向秦淮畔,陋巷柴荆。纸帐疏棂。轧轧鸣机隔院听。
当时裙屐风流歇,几许飘零。回首前尘,拄颊钟山两鬓星。
采桑子 其一 丁亥岁暮即事。唐代。陈方恪。 移家偏向秦淮畔,陋巷柴荆。纸帐疏棂。轧轧鸣机隔院听。当时裙屐风流歇,几许飘零。回首前尘,拄颊钟山两鬓星。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名士气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
陈方恪。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名士气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过南安接孟使君辞警策多矣复承遣诗追惠遂足。宋代。曾丰。 坤元分气谓无间,南崖北崖才尺寸。地寒地暖差之半,乾元分气谓无颇。南枝北枝能几何,春早春迟差尔多。我来幸未全失策,南枝早退不留迹。北枝晚出犹弄色,惊见北枝问南枝。寒香羞受时辈知,随清风入孟郊诗。诗之视梅类高致,孟之视诗浑细事。至大至刚浩然气,其诗拔我尘埃余。其气充我情性初,吾自觉吾非故吾。
西来。明代。宗臣。 西来秋色满燕山,昨夜平胡使者还。白羽书传辽左捷,黄金诏赐殿中班。竟何汉卒屯清海,难信班生老玉关。闻说单于频出猎,相逢马上看刀环。
又和题(一首)。明代。周永年。 听说图中风物美,但读长歌已狂喜。乔木清川数里间,尺幅都收到曲几。前有老杜后大苏,能以诗章当画史。二歌三读转兴怀,少陵眉山相比拟。若道临溪堪钓璜,尚湖宛在渭川涘。作画善行缩地法,无数景光缣素里。春秋以时咏兰桂,俯仰之间识桥梓。游多鹿豕想邻山,食足鱼虾知近市。论成乐志美西园,村港暗通路斜迤。耕凿衣冠问若何,只记在家常早起。吾子风流胜昔人,合调每寻程与李。兰心未肯杂于蕙,橘性宁教化为枳。所嗟李子就泉台,喜得程君就栖止。拂水岩头飞瀑声,穿过窗棂落枕底。堂沿松竹署耦耕,阁敞湖山额秋水。似兹小筑近年成,剩许新经著耒耜。山庄对向画图看,知他谁俭复谁侈。词出牛宫见曳犁,客上龙门闻倒屣。嫩蕨有几亦同采,老酒无多竟先被。长句初惊骤雨过,高歌定遣从风靡。先畴昔日服畎亩,旧德今时食名氏。朝烟夕霭并迷离,山亦有椒江有汜。清斋不免尽园蔬,净肉何至污砧机。宋家刘氏两先生,号曰公非与公是。从来史学未易通,夏礼能言征在杞。吴越当年大国王,表忠观古舟堪舣。四海皆知有罗生,唐使不知亦已矣。子今命我续前篇,未及捉笔先伸纸。《兰亭叙》曾比金谷,《桃源记》却出栗里。况子诗因述祖兴,辋川唱和非徒尔。五行作甘惟稼穑,三农艰辛在耘耔。墨池涤研开良田,此意岂复关余子。
送友人游梅湖。唐代。李白。 送君游梅湖,应见梅花发。有使寄我来,无令红芳歇。暂行新林浦,定醉金陵月。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
虾蟆碚水。宋代。李复。 泉出虾蟆碚,名高陆羽经。细分寒乳白,散落晓岩青。归客停松檝,临江贮藓瓶。神仙云母液,烹饮养颓龄。
舟次胥江怅然有恍别之作。明代。梁有誉。 鸣榔晓涨后,挂席水云乡。树绕江流曲,天随客路长。怀铅惭适洛,挟策异游梁。怪尔南来雁,翩翩故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