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间,文坛回首,战斗历程。记黄河咆哮,高歌反帝,大江汹涌,慷慨扬舲。
南国红花,西山枫叶,尽是前驱血染成。头颅在,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
今朝重会群英,看万里秋空喜气凝。有沙场惯历,延安老将,义旗高举,四五新兵。
历史无情,人生有限,莫负葱茏双鬓青。为四化,愿同心同德,跃马长征。
沁园春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开幕赋。唐代。王季思。 六十年间,文坛回首,战斗历程。记黄河咆哮,高歌反帝,大江汹涌,慷慨扬舲。南国红花,西山枫叶,尽是前驱血染成。头颅在,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今朝重会群英,看万里秋空喜气凝。有沙场惯历,延安老将,义旗高举,四五新兵。历史无情,人生有限,莫负葱茏双鬓青。为四化,愿同心同德,跃马长征。
王季思(1906-1996),学名王起,字季思,以字行。笔名小米、之操、梦甘、在陈、齐人,室名玉轮轩,祖籍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浙江永嘉人,生于南戏的发源地温州,从小就热爱戏曲。作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还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他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
王季思。 王季思(1906-1996),学名王起,字季思,以字行。笔名小米、之操、梦甘、在陈、齐人,室名玉轮轩,祖籍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浙江永嘉人,生于南戏的发源地温州,从小就热爱戏曲。作为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还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他先后主编过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与《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很多作品被译成日文与印尼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重大影响,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
再用韵三首。宋代。裘万顷。 眼前修洁独修篁,屡倩东风洗晓妆。学舞腰肢困珠玉,可怜官柳在寒塘。
予从元德弟借到西廊书斋朝夕其间今二年矣戏。宋代。裘万顷。 华发苍颜一病僧,向来文史颇关情。只缘世网无由脱,遂学枯禅度此生。
疏影 和苍虬同年湖楼感旧原韵。近现代。郭则沄。 浮生是客。恁暗波换梦,春去无迹。断塔成灰,凄黯斜阳,残莎自弄烟碧。江湖酒醒尘衫冷,只劫后、青峰相识。傍竹窗、细检珠尘,唤起乱愁难拭。还忆灯宵觅句,水天旧恨满,蟾泪俱滴。一霎颠风,翠羽飞回,误了重阑春色。寒云锁断孤山路,并写入、庾郎萧瑟。怕夜来、月上空枝,照鬓几星添白。
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宋代。陆游。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
次韵溪居六绝 其二。明代。陶安。 报到韶华太半回,庭前桃杏一齐开。蝶蜂留恋多情甚,才到花残便不来。